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Appreciation

Share you a message from Heartfelt Blessing:

"The word 'appreciation' means to be thankful and express admiration, approval, or gratitude. It also means to grow or appreciate in value. As you appreciate life, you become more valuable -- both to yourself and others."
~ Sara Paddington, author of "Hidden Power of the Heart"

And as we learn how to appreciate those experiences that we don't like as much as those we do like, life becomes more joyful and we become more free. You might think of it as a good trade-off.

Know that you are loved beyond measure and a cherished blessing to me. May your day be filled with all things good.

You may listen to the message by a
click.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無情情又對得上

對聯以工整為先,要求嚴格。偏偏有人喜歡鑽文字的空子,寫了很多有趣的對聯,讓讀者看了忍俊不禁。

        一拳打出眼火
        對面睇見牙煙  (何淡如)

是不是很傳神的對子呢?生動地描寫兩人打架、滿座嘩然的情景。「眼」對「牙」、「火」對「煙」,名詞對名詞,按字面解,是很工整的同類對;但是「眼火」不是眼睛發火,「牙煙」也不是牙齒生煙,它們都是廣東諺語,分別是很生氣(眼火爆)和很危險(牙煙)的意思。這種字面上對偶、但意義上不相稱甚至牛頭不對馬嘴的對子,叫做「無情對」。

這位何淡如先生,是廣東佛山人,生活於清代中葉以後,喜以粵方言入聯,創作詼諧的無情對,例子還有:

        有酒何妨邀月飲
        無錢那得食雲吞

        四面雲山誰作主
        一頭霧水不知宗


兩對聯子亦莊亦諧,說得也「有紋有路」。「有酒何妨邀月飲」點化李白《月下獨酌》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上句「月飲」、下句「雲吞」字面上都是名詞加動詞,但這裡的「雲吞」卻是「餛飩」的意思。「四面雲山誰作主」是唐代朱灣的詩句,下句原是「數家煙火自為鄰」,有山水畫的意趣,現在何淡如更有趣,把它配上「一頭霧水不知宗」,「一頭霧水」對得上「四面雲山」,但卻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意思。

當然,無情對不一定要拿方言做文字遊戲,有這樣的一聯:

         公門桃李爭榮日
         法國荷蘭比利時

一聯上下句相對的字,各有成對,「公法」、「門國」、「桃荷」、「李蘭」、「爭比」、「榮利」、「日時」,該名詞相對的名詞相對,該動詞相對的動詞相對,有趣有趣!

回頭看看專在發音上做工夫的對子,劉炯朗先生最近在台灣看到這麼一聯:
         人心不足蛇吞象
         物慾橫流馬殺雞

劉先生解釋,按國語發音,「馬殺雞」是massage(按摩)一字的日式音譯,說的就是最近台灣的貪腐現象。

同一個字有多個發音,同一發音也有多個字,單是聽發音,一句下聯可以配得上酒樓的雅聯,也可以配得上狗肉店的俗聯:

         青草湖邊雙蝶舞
         綠楊台畔一
鶯遊

         烹狗爐邊三碟醬
         戮羊台畔一
甖油

參考文章:
劉炯朗,〈白板對紅中〉,載於《明報.世紀》,2006年6月26日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還是自「遊」好

柬埔寨有兩個機場,分別位於首都金邊和旅遊勝地吳哥古城所在地暹粒(Siem Reap)。兩個機場大抵都由專人設計的,土紅色與泥黃色的顏色配搭,樸實而溫暖,甫踏進金邊機場,我便喜歡上這國家。

Phnom Penh International Airport Phnom Penh International Airport Phnom Penh Domestic Airport Phnom Penh Domestic Airport Phnom Penh Domestic Airport

柬埔寨雖然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到當地旅遊並不危險,尤其是吳哥古城。我叫這裡做吳哥古城,是因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是吳哥窟(Angkor Wat),但與這座神廟並鄰的還有千多座由吳哥皇朝於八世紀至十三世紀建造的印度教和佛教廟宇。吳哥古城是旅客區,以歐洲、日本、韓國、台灣的旅客為主,消費指數可能高一些,但如果喜歡古蹟、古文明、藝術,或雕刻品的,吳哥古城還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連結 – 香港電台文化旅遊系列〈吳哥窟〉

相對來說,金邊(Phnom Penh)的景點不多(地圖),只有皇宮(Royal Palace)、金銀閣寺(Silver Pagoda)、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以及位於Sisowath Quay街上、洞里薩河(Tonle Sap River)沿岸的舊日法國式建築物。這些景點都集中在金邊市城東的一帶,慢慢的走,也足夠一整天的行程。

可是,香港的旅行社為了節省成本,一般都只會帶遊客到吳哥一天遊,而其餘的時間便留在金邊瞎逛,可謂本末倒置。當然,參加旅行團有它的好處,起碼毋須操心交通食宿的問題,也不用顧慮言語不通,而人身安全更有一定的保障。要短時間一次過(兼付最低價錢)參觀區內所有著名的景點,參加旅行團還是不錯選擇。

柬埔寨飽受戰火洗禮的歷史、貧窮落後的形象,加上旅遊資訊不足,的確令喜歡自遊行但膽小如我輩的旅客卻步。這次跟旅行團到柬埔寨,雖不能盡興,但始終收集了好一些資料(譬如在金邊酒店的最後一晚找到一本旅遊指南),可以讓我下次自由自在地再次踏足這片美麗的國土。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不一樣的婚訊

中秋節晚上,收到朋友寄來的電郵,題目是「花好月圓開新頁」,起初沒在意,心想大抵是「祝中秋節快樂」一類的賀電吧。打開一看,果然沒啥特別,朋友拉雜寫了幾行文字,說有小啟一則,便轉載石琪的劇評。我把滑鼠一行行的滑下去,忽然看見一張清新的圖像──幾片綠葉點綴數行娟秀的電腦字。噢!他倆結婚了!「不是嗎?」我驚叫起來:「這就是請柬嗎?」

事實上,這不是一張請柬。朋友用詞恰當得多:這是一則「小啟」──告訴眾人他們要結婚了,但以簡約為美,所以不擺酒宴請朋友,只會在某月某日於某婚姻註冊處締結婚盟。那天不是假期,朋友心細,說明白大家未必都能出席,先行心領各位的好意。

好友結婚,自然替他們高興。吉日當天,一大清早,一眾朋友便熱鬧哄哄地齊集婚姻註冊處,等待新人蒞臨,高高興興地祝賀他倆及兩家親人、拉著他們拍照;一邊簇擁他倆進入舉行儀式的禮堂,一邊高歌《祝婚歌》:

Four-leaf clover, by Tim McCormack, adopted from Wikimedia Commons
齊賀你天生一對
效于飛諧鸞鳳
良辰美景 新婚快樂
駕香車來迎淑女
龍鳳配 恭喜你
才郎玉女結一雙
瑤池戲水 鴛鴦比翼
諧白髮鴛鴦侶


唱著唱著,完完全全融入他們的喜悅之中,就像是自己結婚似的。新娘子後來表示,看見朋友這樣愛護他們,很感動,而我們的熱情,也感染了她,使她原來平靜的心境躍動起來。

這就是分享的力量吧?當朋友真誠地與你分享他的喜悅,他的喜悅便會觸動你,使你快樂起來,看見你快樂,朋友更愉悅!

在此,祝福一對新人,攜手譜寫人生的新一頁。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另一種詮釋

連結至《萬曆十五年》第一次公演時的海報 九月份進念重譽重演話劇《萬曆十五年》,我在地鐵月台上看到廣告,第一時間便決定要入場觀賞。

對此劇的興趣源自黃仁宇的原著,黃仁宇是歷史學家,卻以小說家的筆觸,活脫脫地刻劃了好幾個明代人物的遭遇,突顯他們身處年代的氛圍,企圖說明明朝以至中國走向衰敗的由來。這本書有上乘小說的本領,使讀者欲罷不能,我一連追看了多個晚上;看完以後,又深覺沉重,畢竟黃仁宇不是小說家,讀史的本意是鑒古知今,黃仁宇是愛之深,責之切。

對胡恩威,我頗有好感。兩次看過他執導的《東宮西宮》,都是言之有物,切中時弊的。懷著滿心的期待,我走進藝術中心劇院......

改變觀賞的角度
原來是要看胡恩威的編導功力,但入場的前一天,老師在課堂中講解《禮記》「居喪三年」的內容。所謂「居喪三年」,意指子女須為去世的父母守喪三年。話劇第一幕的張居正講述的第一個事件恰巧就是「奪情」──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再三挽留後,沒有回鄉為父守喪。明朝以孝治國,張居正的舉動惹來文武百官的口誅筆伐,指斥他有違禮制,動搖國本。既然開宗明義說「禮」,使我一開始便以另一個角度看這齣歷史劇。

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看得很感慨──為中國走上衰敗頹靡之路而感慨;這一次,從禮的落實情況看《萬曆十五年》,還是看得很感慨,更有惆悵不惑之感。

禮的原意與流變
《禮記.禮運》說「人義」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義分為五種關係,在我看來,每種關係都是對應的,各有其職分和追求致達的境界;而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和「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闡釋君臣關係,相當獨到又合情合理。

可是,在漫長的歷史流轉中,這些關係出現了嚴重的傾斜,人們看重的是「孝、悌、聽、順、忠」,講求一方對另一方絕對謙卑服從,彷彿在上者、位尊者沒有絲毫的責任,可以胡作妄為。在劇中,海瑞就是一個這樣偏執的人:他要行孝,於是聽任母親的話,兩次休妻;他判案依據「倫理」,於是叔對姪錯、兄對弟錯、窮人對而鄉紳錯。在海瑞的世界,只有兩種人,就是君子和小人。

絕對性加上兩元化,使儒家變成教條主義,失去生命的動力,也再難成為指點人心的明燈。抑壓越強,反抗越強:人們越是滿口「仁義道德」,心裡越是跟隨慾望走。劇中,萬曆之所以怠工不早朝、李贄之所以荒誕不經,就是要對抗這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儒家禮教」。

先秦的禮,是「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到了明清,「禮」變成桎梏人性的咒詛;在魯迅小說中,「吃人的禮教」是殺害祥林嫂的元兇。

是誰之過?
令我不惑的是,究竟禮本來就是一把雙刃刀,既提供了法則秩序之本,亦拘束人性的發展?還是人們在詮釋禮的過程中,加入不良的元素?如果我們把責任推給統治者,說都是八股文的錯,但八股文作為一種科舉制度,罪名頂多是培養一批不識實務、保守不會轉彎的書生吧!可是,如果一個人把前半生沉淫在經書之中,難道不會問自己「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嗎?如果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難道唸到「民貴君輕」時,還會服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嗎?我翻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朱熹對「民貴君輕」的注解與我們現在的理解並無差異。

一齣好的話劇,就像一首好詩,可以給人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詮釋。胡恩威的《萬曆十五年》就是這樣的一齣話劇。

延伸閱讀:
博客來《萬曆十五年》書介
亞洲週刊書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韓劇展現的東方文明

很少台港或內地的電影或電視劇能夠展現東方文明美好的一面。

我說的「東方文明」是指追求和諧大同的社會,強調人與人的和睦相處,即是「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些題材在兩岸三地的編導手上,不是成為鞭笞或奚落的對象,便是滲透著苦澀的悲情。大抵百年多以來,中國接連吃了西方多次的敗仗,以致民族的自我形象低落,大眾傳媒反映普羅百姓的心態,都認為自家的傳統都是落伍的,不值一哂。
《情定大飯店》
「禮失求諸野」,在韓劇《情定大飯店》中,我們得見東方文明的原來光芒。

恰如其分 儒家的理想國度
本劇以華克山莊(或譯漢城大飯店)出現財政危機、將被敵意收購為背景。劇中飯店老闆與員工的關係,用「父(母)慈,子(女)孝」、「君仁臣忠」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老闆夫婦倆待下屬親如子女,有一次經理徐臻茵忍不住脾氣,掌摑了醉酒鬧事的客人,老闆太太向客人下跪,代臻茵賠罪。臻茵內疚得不得了,但太太沒有怪責她,而是開解引導她:酒店的客人形形色色,但無論他們是什麼人,一旦住在酒店,酒店職員便有責任向他們提供最佳的服務,這就是專業。正經話說完,老闆太太放下板起的面孔,笑著說:看見這麼囂張無禮的人給臻茵打,她心裡很涼快。給她這麼一說,臻茵才破涕為笑。

有高層作榜樣,中層管理人也學會善待下屬。洗衣的庶務員把客人的衣服弄丟,臻茵代酒店向客人道歉,客人惡言相向,但臻茵沒有因此拿下屬出氣,反過來安慰滿心歉意的庶務員。韓泰俊深受老闆的器重,在酒店四面楚歌之際,臨危受命,回來接任總經理,時刻以酒店一千二百名員工的生計為念,拒絕銀團貸款代理人申東賢所提出的西方管理模式,不肯以裁員為降低經營成本的方法,堅持只要員工不犯錯,便不會辭退他們。

魚與熊掌 盡忠先行
既然上司能以德服人,為下屬者亦竭力克盡己份,盡展所能,劇中細膩刻劃酒店各部門(如廚房、前臺服務、餐飲部、客房部)的工作,他們從最基本、最不為人所注意、最細節的地方入手,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共同造就優質的酒店服務。

那樣,下屬是否必須對上司言聽計從呢?這視乎情況和個人的選擇。有一回臻茵和淳晴兩人因故扭打起來,下屬努力把她們分開,她們卻依然互相謾罵,下屬便直斥其非,指兩人沒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然後丟下兩人,讓她們自我反省。劇中,老闆夫婦兩人因病先後去世,太太臨死時,懇求臻茵留下來,好好照顧酒店,臻茵左右為難──她早已答應東賢的求婚。東賢對她情深一片,因為她而改變一貫處事的方式和對事業的理念:他放棄了大生意,變賣自己的財產,購入酒店的股份,阻止酒店被敵意收購,後來更以身犯險,確保了酒店的安全。可是,臻茵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也為了盡忠,答允了太太的請求,因而不得不婉拒東賢跟他回美國。

培養民族自信心
「父慈子孝、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也許是童話,但戲劇從來都是從現實中提煉以反映編導期盼的理想世界。我欣賞《情定大飯店》的編導,欣賞他們這份磊落光明的理想,並以自身文化為榮。

現代心理學三令五申的,不是說做人須有自信心嗎?人人都奉之為圭臬,大抵沒多少人會反對吧?人要有自信心,民族何嘗不需要?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19日 星期四

韓劇首選

我從不是什麼日劇迷或韓劇迷,事實上,我平日不多看電視劇。亞視2003年初已轉播韓劇《情定大飯店》,我延至近日才把全劇的VCD看完。一看之下,便迷上了!我經常如此,猶記得去年初我聲言不會看《大長今》,但看過數集以後,便欲罷不能,還成為標準擁躉,寫過一些觀後感,更填寫了平生第一首、也是至今唯一一首的散曲。

回頭再說《情定大飯店》,我當然不是此劇少數的「粉絲」,觀乎搜尋器列出的一個個網頁,便知道對女主角一往情深的裴勇俊,是眾「粉絲」的最愛(按此觀賞一個很捧的fan site),也是大家被《情定》深深吸引的主因。

因為喜歡《情定》,所以從YouTube上收集了好一些短片。按下以下的圖示,便可欣賞其中的精華片段。

插曲《邂逅的那天》MV裴勇俊.申東賢裴勇俊.申東賢《情定》第一集片段東賢與臻茵東賢與臻茵主題曲《為了愛》MV〈是我讓你離去嗎?〉〈共舞〉拍攝花絮〈不能愛,還要愛〉〈再遇〉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因為有期許

《紅花雨》視像連結 《紅花雨》,台灣反貪腐運動的一首歌曲。

第一次在《明報》副刊看到歌詞,覺得很感動,唸到「人不再/錯花季/雲濃月怎明」,忍不住掉下眼淚來。2000年,早已厭倦了國民黨黑金政治的台灣人,用選票改朝換代,一心以為廉政時代終於來臨,對新政府充滿期盼。可是,六年下來,民進黨卻驗證那句政治套話:「權力使人腐敗,絕對權力絕對使人腐敗。」人們的期盼落空了!當他們唱起「人不再/錯花季/雲濃月怎明?」那一份難過,是痛徹心扉的。

既然政治制度的缺陷,罷免不到領導人;既然司法機關無力監察,不能將收受賄賂者繩之於法,人們於是走到街上去,高舉「禮義廉恥」的旗幟,用示威遊行的方式表達對政府的不信任,尋找失落了的公義。「飄着雨/迎着風/雨過盼風清」,一個月以來,人們便是懷着這份信念:過去的已成歷史,改變不了,今天的行動便是為了改寫明天,譜寫更美好的一天。

示威的人們也許不單純,也許太理想;也許很容易相信人,也許很會利用人。可是,「你牢記/我牢記/家就在這裡」,因為這是他們的家,所以他們有期許;因為有期許,所以願意付出,願意堅持。也許他們太天真,也太執着,但就是因為有這些人,我們才看見人類的將來。

特意在台灣Yahoo搜尋《紅花雨》,在一個「部落格」上看到這篇《凱道上的紅花雨》,覺得台灣人真的很可愛!台灣,謝謝您,也祝福您!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煮食點滴

已有好幾年沒有下廚。對於烹飪,談不上喜愛,但如果有人喜歡我的廚藝的話,我也樂意小試牛刀。

近日賦閒在家,趁著這難得的假期,為家人做起午飯來。雖然只是簡單的湯飯菜,但已花上做飯的人不少的心思和時間哩。吃早餐時,心裡盤算著各種「煮」意,接著在超市或街市左顧右盼,挑選合適的食物,然後回家洗洗切切。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燒鍋蒸、炒、煮。為了配合妹妹的午膳時間,所以要趕及在她下課前完成午飯,一旦有了「死線」,便會有壓力,等到煮好以後,家人吃得津津有味,我卻累得很,提不起勁去品嚐。媽媽每次做飯後,總是問我們菜餚的味道如何,大抵她自己也是「食不知味」吧!

近年「吃得健康」成為潮流口號,對於我們「未能食素」的一族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吃得健康又好味。要少吃肉類嗎?但沒有豬肉,菜餚便欠缺肉香,吃起來滋味不足,更為難了正在發育期的妹妹,吃得不飽;多油不好,但為了口味細滑一些,下意識在蔬菜中加多了食油;終於下定決心,在白米飯中混入糙米,家人卻皺著眉頭說:飯硬不好吃!

對於以上種種,我是既來之則安之,不汲汲追求兩全之策,反而著意於做飯的基本工夫,譬如:怎樣的煮食次序才不會把食物弄得過熟?怎麼的調味份量才是恰到好處?


閱讀全文......

走過天水圍的十二年

天水圍的黃昏(攝影:文心) 家住天水圍,已經十二年了。當初,跟人家說天水圍,大家茫然不知是什麼地方;今天,跟人家說天水圍,大家的嘴角不期然泛起尷尬的笑容,彷彿在說:「噢,就是那悲情城市!」我不知該對哪個回應更感難過,但肯定的是,當日從繁華的港島東遷入新界西北,我始終未感懊悔。

天水圍地方空闊,在窗外、屋外,甚至在巴士站,只要你肯抬起頭,總會找到一片青天。天藍樹綠,雲白風清,在今天的香港越來越罕有,但對於天水圍的居民來說,卻算不上奢侈品。

另一個「日常品」就是公園,它們遍佈公共和私人屋苑之內、屋苑與屋苑之間、中小學附近,數目之多,在全港之中無出其右。白天,主婦在公園聊天晨運,老人家賞花看樹,小孩子在遊樂場玩;晚上和假日,上班族在這裡緩步跑、打球健身。

至於最為人所垢病的交通問題,隨著大欖隧道的落成與西鐵的通車,其實已大有改善,現在可以直達港九新界各處,而車程均為一小時上下。當然,對比四通八達的太古城或九龍塘,不可相提並論。然而,在我初遷入之時,從讀書到初就業的整整四年,每天出入天水圍,只可經屯門公路,可是公路的設計根本沒預料到西北區的人口會如此迅速增長,於是公路不勝負荷,堵車之事,無日無之,兼而意外頻生,事故連連,如大石滾落之類。要避開吉凶難料的屯門公路,唯有多花時間和金錢,取道上水,然後再轉乘九鐵折回市區。

只因為曾經深受其苦,今天才能體會到「苦盡甘來」的甘甜。

註:原文刊載於2006年9月23日的《明報》副刊「自由談」。因投稿有字數限制,未能盡興,於是據該文鋪寫本文。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紅色高棉

離開柬埔寨的一天,在炎熱的中午時分,導遊帶我們參觀赤柬罪惡展覽館(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這裡原來是一所中學校舍,在赤柬統治期間(1975-1979)成為殘殺異己的人間煉獄,現政府於是把這座建築物保留下來(照片集),以見證當年赤柬犯下的滔天大罪。

這裡展示的囚室,有的狹長,僅可容納一個屈膝的人;有的寬敞,但犯人被鐵鎖綑綁在床,動彈不得。地板全給洗刷得有點不自然的乾淨;牆上掛著一張張的大頭照片,一個個犯人目光呆滯;展品還有當時使用的刑具及其模型,配合周遭的繪畫,詳細地記錄赤柬虐殺犯人的過程。很難想像,如此熱愛藝術、敬天愛人的高棉民族,會對自己的同胞下得了毒手。

展覽館展出近年一次訪問的照片和文字紀錄:人們走訪了昔日的赤柬份子,了解他們今天生活的情形,以及他們對赤柬歲月的反思。其中一名女子說,她當時也覺得不太妥當,但是實在太害怕了,所以依照首領的說話做事。

On strike On strike On strike
是不是有點像暴動的鏡頭?這三張照片是在吳哥窟前拍的。據導遊說,吳哥古城將實施新的旅遊規定,影響當地旅遊從業員的生計,所以他們出來示威。作為旁觀者,我起初覺得很有趣,但當他們乘著電單車直衝、快要到我跟前時,我卻慌張起來,連忙躲回旅遊車。回頭一望,這些像是豁了命出去的人的確很駭人。

參觀期間,大家都很安靜,團友多不言語,各自各拍照,我不忍拍這些相片,便站在走廊向四周張望,建築物的外圍長滿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樹,天有些陰暗,但很悶熱,我不斷冒汗,卻不知是天氣的緣故,還是心裡不安所致。

當時,我在想,如果中國也興建文革紀念碑,那會是怎樣的一個建築物?會有什麼展品?會有受害人的照片嗎?會訪問當年的紅衛兵嗎?可是,回心一想,柬埔寨之所以有此展覽館,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權已更迭了,現政府很輕易便能指出前朝的種種敗政,但中國呢?今天的中共還是文革中共的延伸,要他們平反文革,承認錯誤,無異是挑戰自己執政的認受性。因此,儘管中共如何重視巴金,千方百計為垂死的巴金延長壽命,但始終不答應他多年的請求──興建文革紀念館。

文革肇禍於1966,終於1976;赤柬統治柬埔寨,時維1975至1979。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亞洲接連發生如此接近又如此慘酷的人間悲劇,是偶發的事件還是有因果關係呢?如果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納粹德軍對猶太人的滅絕行動、東方日本皇軍的南京大屠殺,是極端民族主義惹的禍,那麼在文革、赤柬中,自己人鬥自己人,互相殘殺,那又是為了什麼?說明了什麼?我至今還是想不出所以來。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5日 星期四

沒有冤枉的體驗

九月初與友人結伴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窟去。吳哥窟是整個吳哥神廟建築群的其中一員,鐫刻精細,而其五座浮雕尖塔更是地標所地。

我們懷著朝聖的心仰望尖塔,要到達它的底部,先要登上一幢石梯。石梯不長,可是每一梯級又高又窄,而且陡峭非常,據導遊說,斜角有75度之多哩!面對沒有扶手的石梯,心內不免猶豫,但「不到長城非好漢」,於是深深吸了一口氣,和友人分別在石梯的兩旁出發,手足並用,用攀爬的方式上路。

Steep Staircase to Towers Steep Staircase to Towers At the bottom of Towers The Tower Creeping along staircase

走了三分一,感覺還好,也不太辛苦,友人一鼓作氣爬上去,我這淘氣鬼卻轉過頭來,俯視底下三三兩兩的遊人,見沒有什麼特別,便回頭面向石梯。忽然,心中一陣悸動,呼吸急促了,掌心出汗了,腳卻使不出力來,「哎呀!怎麼辦呢?」看見友人快到達尖塔底,連忙催促自己:「冷靜,冷靜!要快呀!」勉強提起小腿,顫抖抖地爬上去,生怕自己會隨時跌下去。越是害怕,越是爬得慢,越是胡思亂想。好不容易完成行程,友人問:「你還好嗎?」我不知該如何回答,一方面很開心安全抵步,另一方面一顆心卻噗通噗通地亂竄。

如果我沒有回頭探望,如果我不讓自己嚇自己,那我便不會恐懼嗎?當然,世上沒有「如果」;也正因如此,我才體味一次驚喜交加的感覺,也學會了避免恐懼的辦法。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吳哥窟:初見驚艷,再見傾心

起初對吳哥窟之行不敢抱有太高期望,因為所謂古蹟美景,大多數是言過其實,其中不少更屬於詩人墨客與專業攝影師的個人創作。然而,親臨其境,吳哥窟果然名不虛傳,百聞不如一見,初見驚艷,再見傾心,當下興奮莫名,驚嘆叫道:「哇!好靚呀,吳哥窟!」

Angkor Wat at 4:21pm吳哥窟是整個吳哥神廟建築群的其中一員,也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是我們當天旅程拜訪的第四座神廟。雖然我們早已參觀了三座神廟,但各有各特色,令我們雀躍非常。踏出旅遊車之時,迎向我們的是萬里晴空,有幾朵高層雲作點綴,護城河是一潭平滑如鏡的湖水,寬闊而綠意盎然。展望前方,畢直的大道上,兩旁有模仿蛇身的石欄柵,連接偌大的主體建築,而一座座精巧的尖塔聳立其上。

在我們的南宋初年,公元的十二世紀,在雲南的西南面,富有美感高棉民族建造了這座宏偉的建築,憑著他們的藝術造詣和對上天的虔敬,在石上雕塑出各式各樣的神像、人像、動物肖像、壁畫、石柱、圖案紋飾......

這時候的柬埔寨,天氣炎熱,在戶外光是站著不動也會汗流浹背。我們每天的指定動作是搽兩次防曬油、沖兩次涼、換兩次衣服;行裝必備帽子、毛巾、水。可是,在吳哥建築群面前,這一些都變得無足掛齒,我們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為的不就是如此嗎?在吳哥,我像是一名朝聖者,踏足聖城,心生敬慕,還有敬慕,只有敬慕......

Angkor Wat at 5:49pm網誌內這兩張吳哥窟照片,拍攝時間相距一個半小時。吳哥窟朝西而建,日落夕照,把灰褐色的吳哥窟和它的倒影染成黃金色。大自然的造化與人類的巧思相融和,創造出另一番的奇蹟。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春去花落的「空」(之二)

陳寶琛(1848〜1935),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身詩書簪纓之家,家族四代為官,他也曾出任要職,後更被託付為顧命大臣,當宣統帝的太師太傅。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更何況他一家深受皇恩浩蕩,清廷覆亡,其內心的沉痛,難以言喻。

《落花詩》四首大抵寫於清亡以後,感歎清室的滅亡,兼有自詠身世和慨歎人生無常之意。

《落花詩.其三》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雨裡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攝影:文心
試作譯寫
我明明知道「緣生則有,緣滅則無」,世上的一切本是就是變幻無常的。可是,作為顧命大臣,身繫社稷,眼見美好江山就此消逝,我情何以堪?我愧負聖恩,又何以面對列祖列宗?

我夢見曾經顯赫一時的大清皇朝,處處昇平,花開錦繡,偏偏屋外的鳥啼聲,把我從夢中吵醒過來。推開門扇,忽見落紅滿地,是夜間的風雨把春花都打落了!屋簷下的蜘蛛網沾上雨點,突顯給纏繞著的小蟲,牠無可奈何,使盡混身解數,仍然動彈不得。我豈非也是如此?我經歷國家的風雨飄零,縱然胸懷濟世之志、縱然也曾遇上一展身手的機會,我卻未有、亦未能力挽狂瀾!如今亡國哀思,肝腸寸斷,我沉溺其間,不能自拔。

花開花謝,落花隨春逝而去,一切都曲終人散了,我已經錯過所有的時機!試問天下間有起死回生之術嗎?我可以怎樣?我只可以寄望上蒼吧!

參考資料:
葉嘉瑩,
《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說詩談詞》,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4年

閱讀全文......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春去花落的「空」(之一)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
雨裡羅衾寒不耐,春闌金縷曲初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
陳寶琛《落花詩.其三》

喜歡這首詩,對它幾乎是一「唸」鐘情。試試吟誦第一聯:

   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四聲:陰入陽陰入去陰,上陰陰入去陰陰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韻的七律,押東韻。七言詩的自然音節是「二二三」,這一聯的停頓位剛好是「入 – 陰平 - 陰平,陰平 – 入 - 陰平」,入聲短促而陰平清越悠揚,配合圓轉響亮的東韻,飽含無盡的情思與哀慟,起首便先聲奪人。

「空」不是沒有
再看看起句:「生滅原知色是空」,是什麼意思呢?且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一般把「空」理解為「無」,可是我上了一個「《心經》說什麼?」的課程,導師告訴我們,根據大乘佛教的般若空學,空是非有非無的,因為空是「緣生無自性」,「緣生」是「緣生則非無,緣滅則非有」的意思。

佛家說「因緣」,「因」是「基本因素」,「緣」是「條件」。譬如說,你今天看到這篇文章,「因」是我寫了這篇文章,「緣」是我告訴你我的blog site、你今天有空上網、你對這題目有興趣、你喜歡詩詞或佛經......這裡任何一個條件(緣)改變,你便不會看到這篇文章。因此,空是「緣生則有,緣滅則無」,隨條件而變;於是空也是「無自性」,沒有本身的特性。

「色、受、想、行、識」是指物質界的一切(色),以及人領受這些物質時所產生的連串反應和影響(受想行識)。既然任何事(色)都受制於條件,隨條件生滅,所以都是空(緣生無自性);我們與「緣生無自性」的物質接觸,所產生的一切(受想行識)也是「緣生無自性」,也是「空」。

《心經》是大乘佛教的經典,也闡釋了佛理的重點在於「變」,因為「變」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的本源。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