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我們是同胞姊妹兄弟

    有一種恒心叫堅持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有一種鬥志叫堅忍
    堅忍自強 生命就會延續
    有一種意志叫堅強
    只有堅強才能無所畏懼 《我們是同胞姊妹兄弟》

五月十九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舉國同哀,為了最普通的百姓,如你如我的一般國民而哀。三分鐘後,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群眾開始激動,高喊「四川挺住!中國加油!」他們揮動拳頭,與電視機前的觀眾同時流淚。那眼淚不只代表愛國的熱情,更是愛同胞的手足之情。

時窮節乃現,在救災過程中,有太多太多忘情投入的故事:一個殘疾人士用手爬行到募捐站前,要工作人員下來幫他捐款;備受漠視的河南「愛滋村」病患打電話給協助他們的志工說,他們不能捐自己的血,只能捐錢,他們想捐的數目是他們一整個月的收入;有人在拯救自己親人的過程中,遇到其他的傷者,仍然先向有急切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有教師為了讓學生先逃離災場,自己卻被倒下來的橫樑壓死。
這些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它們呈現人性中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表現人對他人的同情、關愛、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感到了信任:原來在危機來臨的關頭,你會守護我的姐妹兄弟,所以我也守護你的姐妹兄弟。

然而,更艱辛的前路還在前面,災後重建不僅是重新建設房屋校舍等硬體,還要恢復經濟活動、心理健康及社會紐帶,其間更要面對和克服人類自私、貪婪、散漫、一盤散沙、缺乏公德心等陰暗的一面。

路遙遙,讓我們保持最由衷的真心,把最初的熱情昇華,繼續支持四川的同胞。

    我們堅信大愛能創造奇蹟
    再大的災難除以十三億
    災難就變得更加渺小
    愛的奉獻乘以十三億
    愛就成為無邊的天際 《我們是同胞姊妹兄弟》

閱讀全文......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活着


一手讓老爺爺握住
一手不住的抹去掉下來的眼淚

爺爺說:別哭
剛點了頭,淚也跟着滑下來

爺爺說:還有政府管你們
又點了頭,淚還是忍不住落下

爺爺說:既然倖活下來,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再點了頭,淚水在眼眶裡滾動

閱讀全文......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同心援助四川災民

星期一四川發生自唐山大地震以後最劇烈的強震,波及多個鄰近省份。災後哀鴻遍野,死傷枕藉,不少死難者為學童,白頭人送黑頭人之悲痛,痛徹受災地區。「我們知道等待的不是希望,只是絕望,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這是震央汶川縣一位母親跪在學校頹垣敗瓦前的哀號。


明報新聞特輯


無線新聞

捐款渠道
  1. 東華三院 
  2. 香港紅十字會
  3. 世界宣明會
  4. 樂施會
  5. 救世軍
  6.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閱讀全文......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笑靨再現

跌落幽谷裡 
關進天牢中 
緊緊靠住嚴冬 
閉上心扉 
別了 
春花的呼喚 

任時間蹉跎 
春雨孕育了夏花 
以最鮮艷的衣裳 
最眩目的配搭 
輕輕的飄然而至 
敲門道:
「欸,開門呀!」 


閱讀全文......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

《星島》報導原文考評局因會考中文試卷出現「潮語」(潮流用語)而備受批評。教師有指試卷變相鼓勵學生使用「潮語」,做法不恰當,而考生則指考評局曲解部分「潮語」的意思,出題者未有認真了解「潮語」。

家中小妹是應屆會考生,所以我有幸第一時間目睹這份試題。平情而言,我當時的感覺不錯,覺得試題設計得頗為有趣!後來試題遭各方圍攻,我確是很不理解。

「潮語」出現在卷五綜合應用試卷所提供的資料冊內。所謂「綜合應用」,是要求考生綜合考評局提供的錄音及文字資料,整理以後,撰寫一篇文章以作說明,是次考題便要求考生因應資料內容,評論使用「潮語」的利弊。

得清楚說明一點,試卷不是要判斷你個人喜好的高下,它是測試考生的聽力、閱讀能力、綜合及分析力,還有書寫的能力。因此,「潮語」只是測試過程中的一個素材而已,你也可以把這個素材換成「公平競爭法」、「醫療融資方法」、「安樂死立法」等等的話題。只要考評局能提供測試所需的資料冊,考生便能據此撰寫評論,而文章是否能夠有條不紊、要言不煩地羅列資料所提供的要點,便是測試要衡量的事情。

因此,我不認同試卷鼓吹使用「潮語」,也不認為它有鼓勵或貶斥「潮語」之含意,因為就資料冊的內容來看,考生所寫的評論必然要兼顧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有教師投訴說,單純的學生平日沒接觸「潮語」,試題對他們不公平,我反而認為,如果學生都跟我妹妹一樣單純,他們一定會覺得考卷好玩,也只會跟從考卷上的註釋去理解這些「潮語」,而不會像「潮語用家」一樣,炮轟試題錯解詞義。

惹得滿城風雨「潮語」是「潛水」和「屈機」。據網民所言,考評局錯把「潛水」解作「不露面」、「屈機」解作「打機用語,指無力取勝而屈服」,又指它們的真正意思是「說錯話得罪人,所以要走佬」和「利用遊戲機上的漏洞而得分」,因此一句「潛水怕屈機」叫人丈八金剛,摸不着頭。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屈機」一詞,不知其意,暫表不述。但我也曾用過「潛水」一詞,也聽過同輩使用,大家都把它解作「不露面」,而不是「着草」的意思,不知是否一詞多義?

網民來勢洶洶,批評「考評局突然大展『親民之風』,用上了大量年輕人的慣用語,包括了『O嘴』、『屈機』、『潛水』,……可惜,考評局試卷中,胡亂運用所謂的『潮語』,……結果整份試卷成為了網民炮轟的對象,看來考評局這次,當不了高登討論區的『四月之星』,都會成為熱門候選人。……網民慣用的詞語是有定義、有規律、有相應的文化條件配合,甚至語法,並非像師長們想像中,是亂來的把戲。」(註)言語間,頗有捍衛網絡文化,反擊主流建制的意味。

網絡作為流行文化的最便捷創作與廣播媒介,其參與者多為年輕一族,數目多,動員力高。可是,網絡文化一直都被視作難登大雅之堂的次文化,不見容於建制之中,這些青年人心底的鬱結之情可想而知。這次考評局用上「潮語」,自然引起很大的迴響,偏偏這些「潮語」不「潮」,意思又不是網民一般採用的。考評局「一言而為天下法」,操控十萬計的青年人的前途,很難想像網民不會藉此迎頭反擊,以申張自己的「正統」說法,並爭取一直被打壓的地位。於是一時之間,批評之聲四起,然而,多少的批評是針對試卷本身?又有多少的借題發揮的呢

註:黃世澤:〈一份試卷背後的文化代溝〉,《明報.世紀》,2008/5/6

閱讀全文......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再話《春江花月夜》

我不習慣唸詩,只會看詩。最近幾年,才體會到詩還是讀出來好,東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不完全為了風雅,乃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是情感表達的需要。

得到老師的提示,開始找用不同方言吟誦的詩作。找來《春江花月夜》的普通話(國語)閩南話(台語)的版本,發覺雖是同一首詩,兩個版本卻給人很不一樣的印象。普通話的版本端正而流轉,閩南話的滄桑而深沉。其中當然與兩者的演繹有關,普通話的是由年輕的男性朗誦,背景音樂是國樂合奏的《春江花月夜》,而閩南話的表演者是一位中年女性,用的是吟唱的方式。

可是,我想跟他們用的語言會不會有關係呢?漢語大抵經過「上古音」、「中古音」和「今音」三個語音期,今日的普通話以北京音為基礎,是最後期出現的語音,而閩南語和粵語保留較多的古音。有資料說,閩南語有較多的上古音元素,粵語則有較多的中古音元素;從語音的發展來說,越古老的言語發音區越低,讀出來的聲音也相對低沉。會不會因此我們覺得閩南語帶着蒼涼的氣息,而普通話聽起來卻清越輕軟呢?

推而廣之,一個人的言語發音會不會影響到他的性格呢?如果古人說話比較「粗聲粗氣」,性格也會粗獷一些嗎?當我們的言語越來越「溫柔」時,我們是否也陰柔起來呢?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