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但願沒有委屈你

京都祇園藝妓 攝影:文心京都祇園藝妓(攝影:文心)

四月初到京都,在遊人必到的祇園,讓我們碰上百聞不如一見的藝妓。

起初我沒在意,還以為她是遊客變身而成的,朋友說:「不是!她是真的藝妓哩!」再認真看她的衣着儀表神情,又確不是一般遊客可以模仿得來。

她跟在一位年長婦人的背後,躲在馬路旁的小巷裏,似是在等車子接她們到工作的地點。沿途的行人忍不住好奇心,都朝小巷瞥了幾眼,果然,就算在京都,藝妓也不是常見的。

聞說京都藝妓不輕易給人拍照,但我們卻很想跟她拍照。「揄拍吧?」「太沒禮貌了。」於是,我們站在一旁,琢磨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巴巴結結地問過老婦人,確認她倆沒說NO後,便拍了網誌內這張照片。

回港後,看到健吾《日語也許有很多謊話》(摘錄如下),禁不住回想當時她倆,是不是言不由衷?

學習日語的時候,最令留學生頭痛的,是日語的「體質」,幾乎是天生的愛委婉迴避,所有事情都好像不可以直接說出來似的。

在初級日語的教科書中,會提及一些邀約和拒絕的方法。如你的日語班同學提議:「今個星期六不如去看電影?」如果你答應,就可以說:「好啊,一起去吧!」但是如果你不想去,就變得麻煩多了。大多會先說:「すいません。」( Sumimasen, 對不起。)之後就會加一句「日曜日はちょっと~」(星期日,有點……)尾音要拉長,加一個像便秘了三天,欲言又止的表情,這樣就是經典的拒絕方法。

留學生朋友因為教科書中教授婉轉的「拒絕別人的方法」,莫名其妙地惱了一會兒。她說:「為甚麼他約我去看電影,我沒有空,我要向他道歉?我做錯了甚麼嗎?要嗎就是要擺一個我很想去,但是我沒有時間的樣子出來?我不可以告訴他我不想去的嗎?」

老師就對我們說:「對啊,這就是日本人的文化。日本人是不會直接拒絕別人或說不的。這才是有教養,有禮貌的人。只有小孩子才會直接了當的說:『不想做甚麼甚麼的。』」

甚麼叫有禮貌呢?比方說,你在公司,聽一個外面的客人打來的電話,如果那個同事今天請了病假,你也不可以跟客人說:「我同事今日病假冇返工,你聽日再打嚟啦!」你只可以說:「現在他不在位置,他今天全日都應該有工作在身,或許我叫他明天親自打電話到你公司可以嗎?」

嚴格來說,這根本是一個謊言。但是,為了「委婉地」告訴客人「你今天不會得到你想聯絡的那個人跟你對話的了,你死心吧」,說一、兩個善意的謊言,對日本人來說是有禮貌的、成熟的、大方的表現。


真的如此嗎?但願我們沒有強人所難,但願那位藝妓不是一邊給我們拍照,一邊心裏叫委屈。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泰山其頹:紀念吳冠中

距上文《真誠與自信:記兩位藝術大師》三星期後,終於在星期六下午來到香港藝術館參觀《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甫踏出電梯,眼前的展廳已叫人耳目一新──場地給佈置成吳老名作《雙燕》及兩張姊妹作《秋瑾故居》《憶江南》的畫面,從中央的一道門直望過去,牆上掛着的正是畫作《雙燕》,這不正是「畫中有畫」嗎?

(攝於七月底再次參觀時;攝影:文心)

看畫期間給朋友打電話,告訴她我在藝術館,她帶點不安地說:吳冠中過世了,好像是星期五晚上的事。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吳老接受訪問時,談到近年大量把作品捐贈給各地美術館,是懷着父母的心腸,希望把愛女(畫作)快快嫁到好的婆家去。這位父親是否早已有感自己將不久人世,所以把女兒一個接一個送出去,讓畫作得以公開展示,確保記錄着傳統中國如何努力不懈與現代接軌的百年歷史,不會湮沒在紛擾紅塵之中?

我對國畫涉獵不深,不會畫,也談不上會賞畫,只因曾替香港藝術館工作,喜歡到藝術館瞎逛,鍾情予人安詳、平靜、無限想像空間的繪畫。西洋印象派畫作和中國新派水墨畫都是我的心頭好,愛其色彩之豐富而溫和。掃瞄自香港藝術館展覽單張
(圖像掃瞄自香港藝術館的展覽單張)

吳冠中、他的同學朱德群、老師林風眠,對三位的畫作,我都有一種說不明白的喜愛,總是呆呆地站在他們的畫作前,看得出神。他們的畫,說是中國畫嗎?不完全是,非一般的。西洋畫嗎?當然不是!但那些顏料、用色、構圖,以至具象的描繪、抽象的造型,明明都是帶着西洋畫的痕跡。也許,他們都是學貫中西的畫家,少年時代出國留學,戀上油畫,然後人大了,歷練多了,最終還是回歸東方。

吳冠中是畫家,也是作家(著有170多萬字的文叢七卷),認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所以常為自己的畫作題寫一段段亦詩亦詞亦文的解說。看他的畫,看他的文字,看他的書法,已讓我咀嚼再三,樂此不疲。用他的話說,是「語言無能表達形象之真諦,形象也無能展示語言的意蘊」,而中國書法,最最能夠表現一個人之性情。吳老的字,我覺得不算很美,但下筆迂迴曲折,仿不能一氣呵成,也許是個心思縝密、反覆思量的人。

看過畫展後,仍意猶未盡,到書店翻翻他的複印畫作、光碟介紹、圖冊、印上他作品的環境袋等等,最後買了一本《吳冠中畫作誕生記》,採用畫作與相應文字配搭起來的形式,方便讀者理解他的創作理論和過程。書店賣得一點也不便宜,但記起上次林風眠畫展時出售印有《秋色》的絲布,我左思右想沒買成,至今仍有遺憾之感,所以這次大破慳囊,也當作對吳老的紀念。

相關資訊: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梁思成.北京.奈良

城中口碑甚佳、文筆潑辣尖酸、堪稱錢瑪莉廿一世紀版的王迪詩,上星期六居然不寫她Yuppies式的律師生涯與中環價值,改為寫大半個世紀前的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文章前半部可以省去不看,但最後三分一寫梁思成,倒有幾分令人動容。(見原文《別纏住我的裙腳!》

到網上一查,原來6月12日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梁思成銅像展暨梁思成歷史貢獻紀念展》,該尊銅像將送給日本奈良縣,因為「日方表示,二戰期間,梁思成為保護擁有國寶級建築的京都和奈良,向美國軍方建議不要轟炸這兩座古城,作出很大貢獻。」
全世界最古的木結構建築:奈良唐招提寺

全世界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奈良唐招提寺

所為何事?出生於東京的梁思成,是清末民初改革家梁啟超的兒子,中國著名建築家,《圖像中國建築史》的作者。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多番上書,建議在北京西郊建中央政府的新城,以保護舊北京城的古建築和城牆,可惜無法如願。反而他在抗戰期間,曾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編制中國戰區文物目錄,同時在地圖上標示京都和奈良的位置,力陳保護兩地古建築的重要性,這個建議最終使兩地避過轟炸破壞的厄運。(這個講法,該是近兩年才獲接納,2008年《城記》日文版序仍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日本的文化遺產不僅僅屬於日本人民,它還屬於世界人民;同樣,中國的文化遺產不僅僅屬於中國人民,它也屬於世界人民。我在想,是怎樣的時代、怎樣的環境,才培養到這樣胸懷的人物呢?

後記:日本奈良縣政府在2009年把樹立梁思成銅像列入「平城遷都13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銅像選址在日本奈良縣文化館廣場公園內,並將於2010年10月慶典活動期間舉辦梁思成銅像落成揭幕典禮和中日友好論壇。(詳情見新聞報導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希臘文明的傳播與傳承

一直對希臘文明很感興趣,可是對它的認識,卻非常粗淺。只知道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師徒,他們是希臘的三大哲人,奠定了希臘璀璨的文明,也深深影響了後世西方社會的結構發展。我想,他們的地位,與孔子之於中國、釋迦牟尼之於印度,差可比擬。

希臘的強大維持不久,它的文明是怎樣傳播和承傳下去的呢?長久盤旋在我腦海的問題,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便給我一些啟示。他從今年三月底始逢星期五在《信報》開闢一個〈遊走於文明之間〉的版面,曾一連三集介紹希臘。我摘編了一些,從希臘歷史發展,簡述它的政治變遷,最後歸結到文化上:

希臘歷史上幾個關鍵時期
西元前479年,希臘擊敗了波斯的第三次進攻,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這是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最為強盛和古典文明最為興旺的時期。雅典自由市民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奴隸主的全民軍事化制度,可以說是古典希臘城邦政治的兩種典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是古典希臘哲學和科學的代表人物。

西元前323年,這一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此前,他的馬其頓王國已經征服了希臘的各個城邦,以及埃及、敘利亞、波斯、中亞各地以及印度河流域的一部分。他的去世標誌着古典希臘的終結,也是希臘文化向四周擴散的「希臘化時代」的開始。

西元前30年,羅馬的奧古斯都(Augustus)征服埃及與小亞細亞;羅馬帝國的力量達到頂峰。但是,羅馬人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建築、修辭學、美學都轉向希臘學習;政治上的征服者變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西元330年,羅馬的君士坦丁皇帝決定把首都遷到位於黑海口的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定基督教為國教。不久,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各有一個皇帝。西元四百七十六年,西羅馬帝國被屬於日爾曼民族的西哥德人滅亡。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在兩個世紀後則完全希臘化,正式用語也是希臘文。

從本質上看,拜占庭帝國是由羅馬政體、希臘語言(與文化)和基督教這三大元素所組成。也就是說,羅馬貴族在古希臘文化的領土上與本地人融合,大家逐漸皈依了基督教,但仍用羅馬的政治結構和基本法律治理國家。

希臘文明與拜占庭強盛互為因果
法國歷史學家布勞岱爾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沒有地理,便沒有歷史。」拜占庭的立國之道就在它能把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配合使用,讓它們相互促進。它長期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亞歐交通的樞紐。眾多的海港、大批的船艦、多民族的人口使它的經濟充滿活力。
按下連結至原圖拜占庭帝國1000年來的盛衰

按下看原圖今日地中海地區的國家分佈

拜占庭的「軟實力」就是它的文化。一個是宗教,另一個是語文,而兩者是聯在一起的。

拜占庭「軟實力」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對斯拉夫民族的教化。第九世紀時,有一個多瑙河之北的斯拉夫民族的小國的國王請求拜占庭派人去他的國家傳播基督教。拜占庭派了長期在北方居住,通斯拉夫語的Cyril 和 Methodius 兩兄弟。他們除了宣揚基督教義之外,還以希臘文的大寫字母為基準,創造出一套今天斯拉夫民族通用的西裏兒字母(Cyrillic Alphabet),並用這套字母翻譯了《聖經》。

大部分斯拉夫民族,如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因此才有了文字和民族宗教。斯拉夫教會把這兩位希臘兄弟祝升為聖人,拜占庭的「軟實力」不可謂不強矣!

歷史真是充滿諷刺!羅馬人本是希臘人的親戚加鄰居,他們征服了希臘人之後被一批北方的民族滅亡,羅馬的國號要靠希臘人繼承。後來北方民族成了基督教的捍衞者。

希臘文明成為西歐現代科學的濫觴
近幾年我(張信剛)時常在內地作有關中國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伊斯蘭文化的演講。聽眾最常提的問題是「你如何回答李約瑟難題?」也就是,「既然中國在十六世紀之前的科學技術一直領先西方,為什麼現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出現」?

我常說:「讓我嘗試回答一個相關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現代科學和出現在西方。」

現代科學之所以出現在西方有三個要素:古典希臘文明,中古伊斯蘭文明,和近代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主義。

假如說古典中國文明的主要關注點在人的今世和社會倫理,古印度文明的主要關注點在人的心靈活動和自然界(包括一切生命)的創生,持續和毀滅的過程,古埃及文明的主要關注點在神靈與統治者的結合和身後世界,古典希臘文明更多的關切是在尋找自然界的奧秘和發現真理的途徑。因此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希臘文明更加注重客觀真理和理性思維。

許多古代希臘著作被翻譯為阿拉伯文,並成為早期伊斯蘭文明的學術根源。無論在實際的學科如天文、地理和醫學,還是在抽象的哲學、法律和教義中,伊斯蘭學者都大量借鑑了古典希臘的著作。即使在宗教法律的解釋中,伊斯蘭學者承認並且注重類比推理和眾人公決的原則。

十二世紀之後,正統伊斯蘭趨向保守,失去了思維創新的動力。但是,同時期的歐洲卻逐漸從幾百年的夢魘中蘇醒。通過西班牙、西西里和北非各地的接觸,許多歐洲學者把大量阿拉伯文的著作,包括很多早期翻譯自希臘文的著作,轉譯成拉丁文。這些著作隨着紙和印刷術的應用使歐洲的教育普及起來,學術氛圍濃厚起來。

十五世紀,奧斯曼佔領希臘以後,許多希臘學者流亡到西歐,成為歐洲上層子弟的教師,從而使原先被保存下來的希臘文著作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本主義,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都以希臘古典著作為濫觴。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科學出現在西歐。這也是為什麼不論今天的希臘無論陷於何等嚴重的金融或是政治危機,它將是世界上永遠的文化大國。

(全文見《信報》5/28《危機聲中重遊希臘》、6/4《古典希臘文化與西學東漸》及6/11《拜占庭帝國速寫》)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12日 星期六

走出天才的背影


這一回搞搞新意思,把一個PowerPoint套入網誌裏面。據討論區所教,有兩個方法可採用,一是把PowerPoint先上傳到公用的分享網站,二是把它先轉成錄像片段。(若知詳情,請按此。)

我用的是第一個方法,下回再試另一個的。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喬布斯的3個故事

(摘自蔡子強《兩篇畢業典禮中的演說》,《明報》 2010年6月3日)

至於喬布斯,開宗明義他便說,今天他不談大道理,只說3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如何把人生中的點點滴滴串連在一起。
他的親生母親是個年輕未婚媽媽,由於經濟拮据,只能放手把他送予別人,但卻強烈認為,應該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士來收養他,但經過幾番折騰,只能送到一對不符要求的夫婦手上。這位未婚媽媽一直拒絕在文件上最後簽字,直到最後,這對夫婦同意將來一定會讓喬布斯上大學,她才態度軟化。

17年後,喬布斯上大學了,他說自己無知的揀了一間昂貴的大學。6個月後,他看不出繼續念下去的價值何在,他感到迷惘,不知道這輩子要做些什麼,也不知道念大學能對自己有何幫助,尤其是為此要花光父母這輩子的積蓄,所以他決定休學,並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個決定當時看來十分可怕,可是現在看來,卻是他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當他休學之後,他再也不用去上那些無趣的必修課,而能夠把時間拿去聽些自己有興趣的課。這一點也不浪漫。他沒有宿舍,只能睡在友人宿舍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零錢過活,每個星期日晚上得走7哩的路繞過大半個鎮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廟,才可以因為免費而吃一頓好的。但他最後還是挺了過去。

他按自己的好奇與直覺行事,並作出追尋。結果這些看似無心插柳的事物,後來都成了無價之寶。當時那間大學裏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法指導,校園內每一張海報,每個抽屜的標籤,都是美麗的手寫字。正因為他休學了,便有餘裕時間走去學書法,他學了serif與san serif字體,也學到更多的字體藝術。當時他沒想過這些學到的東西,能夠在生活中有些什麼實際功用,不過10年之後,當公司蘋果電腦推出第一部Macintosh時,這些全都用上了,結果Macintosh大受歡迎。

當年他在大學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但事後回望,卻顯得非常清楚。所以他奉上一句,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karma)都好。這種做法從來沒讓他失望,也讓他的人生整個不同起來。

第二個故事,有關愛與失去。

10年間,蘋果電腦從車房裏拼湊出來的小生意,擴展成為一家無人不知的企業,但當喬布斯踏入30歲時,就意外的被「炒魷魚」,由他親手請回來的人,在拉攏到董事會支持下,炒了他魷魚。這讓他完全失去生活重心,不知所措。他是如此一個知名人士,四周的目光可想而知,他甚至想過要離開矽谷,一了百了。但漸漸他發現,他還是喜愛那些工作,在蘋果的遭遇沒有絲毫改變他所愛,於是他決定從頭來過。

現在回望,被蘋果電腦開除,是他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徹底取代,每件事都沒有標準答案,讓他進入這輩子最自由、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5年,他開了一家叫Pixar的公司,也跟現在的太太談起了戀愛。這裏製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動畫電影,如《Toy Story》、《The Incredibles》、《Finding Nemo》、《A Bug's Life》、《Up》等等。後來他載譽回歸蘋果,與過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個美妙的家庭。

他相信,如果當年蘋果沒有開除他,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有時候,人生會遭受重大打擊,但不要因此喪失信心,只要你愛你所做的事,這就足以成了你繼續走下去的理由。你得找出你的真正所愛,工作上是如此,愛情上也是如此。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尋覓,不要停下來。

第三個故事,關於死亡。
2004年,喬布斯被診斷出患上胰臟癌,醫生說他大概活不到3至6個月,建議他回家,好好跟親人們相聚一下,那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喬布斯說,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原本打算用10年時間跟孩子講的話,一次過講完。但後來,他又奇蹟般的被醫生醫好。經歷此事後,他有以下體會。

提醒自己快要死了,是他在人生中要下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工具。每當你做一件事之前,都會考慮到很多繁瑣的因素,例如外間的期望、名譽、對尷尬或失敗的恐懼等等,只有面對死亡時,這些枝節才會消失,只有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來。你將一無所有,沒理由不再順心而為。你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不值得再浪費時間為了別人而活,又或者被教條所惑,盲目信從和活在別人的思考結果裏,讓別人的意見和雜音淹沒了你心底裏的真正聲音,而應該擁有追隨內心與直覺的勇氣。

只要我們相信

大家都經歷過畢業的時候,由學校這樣的溫室,踏進一個波濤洶湧的社會,大家都因著一個說不出的味來,而感到十分茫然。喬布斯的三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把得失以平常心看待,以及追隨心底裏的聲音。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和生命,

只要我們相信;
只要這是我們的信念;
只要我們對人世間的美善仍有一份信心。
生命終究是美麗,我們還會無怨無憾的走下去。
謹以此送給今年的每一位畢業生。

(作者蔡子強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閱讀全文......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真誠與自信:記兩位藝術大師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饑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儒家的經典,往往叫現代人很沉重。看過《孟子》這一段,還有多少人希望「天降大任於予」呢?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是,你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承擔了什麼「大任」,只在千迴百轉以後,回頭一看:啊?是我嗎?我不過做了我喜歡做的、堅持了我認為對的事情而己,如此而己。

星期六約了朋友到文化中心,參加京崑藝術家對談會,近距離接觸了裴艷玲老師。裴老師春風化雨,我受益匪淺。事後朋友寫了一篇網誌記述裴老師,題為《國寶藝.赤子心》,高度概括表達了裴老師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在對談會前,朋友參觀了香港藝術館《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展覽,帶來了展覽的單張。吳老的畫作,我以前看過,也因為工作的緣故,曾研究一二,頗喜歡他的作品。

對於戲曲、對於畫畫,我只是一名門外漢。可是,兩位年邁的藝術家至今仍保存童真,願意真情流露;對於藝術界,能是其是,非其非,不矯情,不飾非;對於目前中國傳統藝術的疲敝,不遺餘力,挽狂瀾於既倒,亦真誠的相信,源遠流長的藝術必能以其博大精深,重生而長存於人們的心中。凡此種種,都令我心折。

選來兩段視頻,與大家分享兩位國寶的真誠與自信:


問的直接,答的誠實,讓觀眾見識吳老和裴艷玲老師的真,他們都是敢愛敢恨的人:



順道整理一下我與戲曲和繪畫的一點因緣: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