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小菜田直擊 (二)

上一回匯報小菜田的情況,不經不覺已過了十天。

這十天,繼續疏苗,期間也施了肥,菜苗長得很快也很壯,雖然不免有小鳥啄食和蟲蛀,但大致來說不太嚴重,只是稍稍加強了膠袋彩帶陣,嚇一嚇雀鳥,叫牠們不要太猖狂。

膠袋彩帶也真管用,所覆蓋的地方,雀鳥都不敢落地,但邊緣位置,牠們就毫不客氣,飽吃一頓。人家說,做有機耕種,就不要太吝嗇,要有心理準備,分出一部分的收成給雀鳥。我聽後,只得苦笑回應。幸好,小鳥的啄食情況尚算受控。

白菜長得較快,幾天下來,已密密麻麻鋪滿了耕地,這時候當然不用再疏苗移植,我把較早長出來的菜葉一塊一塊剪下來,騰出空間給餘下的白菜繼續成長,而剪下來的菜葉當然成了我的果腹之物。

細心看看,菜葉上有蟲蛀的小孔,田地邊緣有一些給小鳥吃了
初時摘下來的都不過是菜苗而已,而這一些卻是已成長的白菜

曾在這裏提及,我參加過粉嶺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的耕種班,課程改變了我對務農的一貫看法,反思了城市人的生活。最近,他們成立了一個生活故事館,展覽一系列「守護村情記憶」的生活器皿,歡迎有興趣人士參觀。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

寫了李商隱,又忍不住寫寫我的偶像蘇東坡,這回介紹他的慢詞《八聲甘州》。《八聲甘州》,雙調,前後片各四平韻,一共八韻,97字。這種體制,非名家大手筆,難有佳作,但偏偏《八聲甘州》的佳作不少。

蘇軾對他的同輩柳永所作的膩詞,頗有微言,然而對他的《八聲甘州》,卻推崇備至,說「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而東坡自己的《八聲甘州》,也是感人至深,獲得「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的美譽。現將兩詞抄錄如下:

柳永《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歎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凝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怎知我,倚欄干處,正恁凝愁。 (解說按此)


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解說按此)

詞原是伶工之詞,是歌女唱給觀眾聽的歌詞,因此是靡靡之音,以婉妁為正宗。後來,士大夫也填詞,以男性的身分寫女性的情思,出現葉嘉瑩所說的「由雙重性別引申而來的雙重語境」,於是「言外之音」便成為詞的特色。

柳永在這條道路上,把士大夫的悲慨與閨婦的相思懷念相結合,開拓了詞的境界。 他的《八聲甘州》,在寫景中帶着自己的感發,「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詞作表現得開闊博大,富有盛唐的氣象,所以蘇軾說這首詞「不減唐人高處」。

蘇軾無事不可入詞的做法,打破了詩詞的分野,他的《八聲甘州》,是寫給他的一位僧人好友參寥子,當時(元祐六年,1091年)東坡離開杭州知州,到任翰林學士承旨。元祐初年,是東坡一生為官最得意的時期,任職高位,然而他因不同意舊黨盡廢熙寧變法,跟朝臣鬧得很不歡,對仕途也已厭倦,在詞作中反映出來。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既是寫眼前景,更是抒心中情。宦途詭譎,非東坡這個「一肚子不合時宜」的人所願意過的日子,「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他就是這樣一個率性自在,不會機關計算的人。臨別在即,他對好友參寥子說,他一定會早日辭官歸隱,再與參寥子相聚,「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這裏扣住了東晉謝安的兩個典故:謝安雖為大臣,但有歸隱東山之志,「造汎海之裝,欲經略初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篤疾」,死後,其外甥羊曇某次醉中過當日謝安棺槨所經的西州門,回憶往事,悲感不已,慟哭而去。東坡藉此表達希望將來自己退隱的志願終能實現,不致引起好友抱憾而涕淚沾濕衣裳。

這首詞寫得悲愴真切,東坡的擔憂不是無病呻吟,兩年後,1093年,高太后崩,哲宗親政,起用新黨,東坡展起其為期七年的流放生涯。


閱讀全文......

錦瑟無端五十弦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的《錦瑟》

河南鄭州滎陽李商隱公園
李商隱是中國傳奇詩人之一,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謎詩,讓人摸不着猜不透。他的詩,意象瑰麗繁密,令人「一唸傾心」,但一下子又不太了解他在寫什麼。

就以這首《錦瑟》為例,李商隱以錦瑟起興。據我理解,瑟是一種類似古箏的樂器,有五十條絃線,詩人在彈撥之時,聯想翩躚,追憶起那美好的少年時代。

接着的四句是四組獨立的意象:
  • 「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莊周夢蝶的典故,這是哲學界最津津樂道的存在主義問題──究竟莊子是在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莊子?
  • 「望帝春心託杜鵑」,在古老神話傳說中,望帝杜宇是四川蜀國君王。國家爆發大洪水,他派宰相鱉靈治水成功,便自願把王位讓給鱉靈,死後化為杜鵑鳥,留戀國土。不過,有些版本卻涉及偷情,有說說宰相忙於治水時,望帝與其妻私通,宰相立功回來,他慚愧地讓位隱退,死後魂化杜鵑鳥;有說望帝退位讓賢,哪知妻子被鱉靈乘機霸佔,他就悲憤地化作杜鵑啼血。無論望帝是為了什麼化為杜鵑,他都是非常傷心哀慟,所以才會有杜鵑啼血的悲悽故事。
  • 「滄海夜明珠有淚」,傳說中海裡有鮫人(類似西方傳說中的美人魚),會哭出珍珠來。
  • 「藍田日暖玉生煙」,藍田盛產美玉,在日照強光下,玉山彷彿散發出裊裊的煙靄。
最後的兩句是千古名句,經常被人引用:「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無限的悽愴,無限的無奈,美好的時光總是一瞬即逝,有一種時不我與的落寞。

李商隱的《錦瑟》究竟是寫什麼?後世莫衷一是。最簡單直接當然是把它理解為愛情詩,懷念一段已逝的感情。然而,研究李商隱的學者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自比文才之論等等。

李商隱的傳世作品,大多音律鏗鏘,辭藻華麗,感情強烈,很容易令人把他看作一位公子哥兒,在愛情路上幾番波折。可是,如果我們翻看他的傳記,便知道李商隱其實素有報國匡世之志。他生活的唐朝,已經走向衰敗的道路,各地節度使手執軍政財大權,是尾大不掉的土皇帝,揮霍無度,不時興起戰端,人民的生活艱辛。救黎民於水火,是李商隱這個晚唐士子最大的志願。可是,事與願違,他的一生,雖是少年得意,卻有志難展,苦陷牛李黨爭,辜負一身好才華;愛妻早亡,對他的打擊很大,晚年更是貧病交迫,身後蕭條。

曾經看過一種解說,把《錦瑟》看成李商隱的自挽詩,說是他晚年所作,回顧他的一生,是一場虛空的夢(莊周夢蝶),只有悽愴(望帝化成杜鵑啼血),自己的才華無所發揮(月明珠有淚),理想如煙飄散(藍田生煙),眼前年歲將盡,一切的人與事,都叫人悵惘不已。

這個解說,雖然說得很傷心,但以他敏銳易感的個性,很有可能是他一生的自況。尤其是起句:「錦瑟無端五十弦」的「無端」便很有自憐的感傷,可堪咀嚼。

一首詩之所以可以流傳千古,往往在於它的歧義性,可作不同層面、不同層次的解讀,在不同的時刻,都可以給人一種難以名狀的慰藉,這就是一首成功的詩。

後記:
讀到鄭培凱論《錦瑟》,他說:「說《錦瑟》是情詩,是懺情,是悼亡,是傷逝,都可以。不過,『自傷』的說法,似乎更能聯繫到李商隱詩歌藝術的核心,也就是追求詩境的純粹,追求一種藝術感覺的完整。詩中的具體指涉不太重要,關鍵是藝術感覺,是運用文字來呈現詩的本質。

「莊生曉夢,無法分辨究竟是莊周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化為莊周,是人生如夢,還是夢如人生呢?望帝春心,杜鵑啼血,是前世種下的孽緣,來生注定的歸宿,還是今生蹉跎的命運?滄海月明,照映今古,像神話中鮫人流淚化成的珍珠?還是鮫人淚珠飛升為天上的明月?藍田產玉,光澤溫暖柔潤,是陽光攏聚的嵐氣所生,還是玉石的潤澤蘊育了晴光的氤氳?人生為什麼充滿了未知與困惑,為什麼如此不可預期與不堪回首?追憶起來有甜蜜有痛苦,有花開的艷麗,有荊棘的煩惱,令人當局迷惑,令人思之惘然。

「張采田的《玉谿生年譜會箋》把這首詩的寫作,列在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年),李商隱四十七歲,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回顧一生顛沛流離的際遇,無端端的,年紀也快五十了,夕陽無限好,但卻已近黃昏,『美人遲暮』,不禁自我感傷,藉着錦瑟飄忽迷離的樂音,懷想流逝的歲月,似真似幻,如夢如煙,頗似白居易『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的朦朧詩境。不過,李商隱的意象造句,奇詭多變,繁複華麗,與白居易的『老嫗都解』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全文請按此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世外桃源鹽田梓

香港也有世外桃源嗎?有,我週末時才到訪了其中一個,就是西貢離岸島嶼鹽田梓。

導遊告訴我們,鹽田梓已經荒廢了,沒人居住的。可是,在島上逛了逛,卻發現這裏不僅風光明媚,連遭棄置的村屋仍保存得很完整,一點也沒有破落之感。如果不是窗戶碎了,看到屋內空無一物,只有零亂的雜物,僅看其亮麗的紙皮石外牆,很難想像屋主早已離開。


島上還有一座很雅緻的天主教堂,回家後一查,在香港新界西貢鹽田梓村村務委員會的網站上,得知鹽田梓原是一個客家村落,約有一千名居民,全村信奉天主教,這個聖約瑟小堂有百多年的歷史,是全港保存最妥善的鄉村教堂。

網站上說,村民為了保留客家文化與天主教自然融合的原生態村落風貌,向政府積極爭取修復村落,並提出「五合一」的保育方案:宗教有天主教教堂,生態有紅樹林及鹽田,文化有由村校改建的客家文物展館,政府可串連起來發展,發展商則負責旅遊及度假部分。不過,政府遲遲未有回應,村民已決定收回村屋,計劃籌集資金自行修復,長遠來說希望可改作民宿出租或讓人參觀。

就我當日所見,村民的建議非常可行,這裏的文化與生態環境都很值得參觀,如果將來有民宿出租,定能吸引非一般的自由行旅客,讓香港在購物與主題公園以外,開闢新的旅遊景點。

值得一提的,還有島上的茶果,非常「煙韌」可口,是肚子餓時最佳的充饑之物;另外島上有一口井,以前是供應全村人的日常所需,現在變成城市人體驗打井水過程的首選之地。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當父親是個漫畫家......

介紹過Stella So,當然不能遺漏黃照達,他也是《明報.星期日生活》的漫畫作者,平日亦在《明報》副刊畫政治諷刺漫畫《嘰嘰格格》。

黃照達的畫工不算很出色,畫面多有重覆,但那些旁白,似「爛gag」又很有punch line的效果,對留意時事或社會動態的人來說,看後往往忍不住會心微笑(管它是苦笑或無奈的笑)。

星期日黃照達還會多畫半版漫畫"Hello World",是他在兒子出生後畫的漫畫,洋溢着望子成龍的期待、卻又不想兒子成為現今「高分低能」的港孩,那一種矛盾,着實很令人共鳴。

早幾天在黃照達的Facebook中知道,"Hello World"終於結集成書,並會送五本給讀者,只要讀者以一百字以下寫出「我想教黃日的一件事」(黃日是漫畫中兒子的名字)。

於是,不作他想,發了電郵過去:

黃日,你不必飲用添加了各種營業素的奶粉,或入讀名校Play Group和幼稚園,又或報讀各類課程、十八般武藝皆能。你,不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黃日,只希望你,好奇心不滅,熱愛書與大自然,享受與人相處的時光──無論你喜歡那人與否。


以下一文《錢:買不回來的東西》,節錄自黃照達的博客,頗有警世意味,與大家同享:

「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將來想做藝術家?」

這是我十七年前踏入中大藝術系,老師劈頭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已記不起當年有多少人舉手了,只記得自己的手在多番的掙扎下,最終還是靜靜的垂下來。或許,對我這個每星期喝着《龍虎門》、《天下》和《壽星仔》等港漫奶水大的時下年青人來說,這個身份委實太沉重了。

還記得自己畢業後,就如很多同學一樣,甫離開校園便要轉行。在一所小學當了四年的教師。這四年其實是過着一段頗為割裂的生活。一方面要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另一面卻要時刻想着如何延續剛於學院萌芽,同時又快要死亡的藝術生命。工作太忙,沒時間,沒空間創作固之然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核心的問題是,究竟我幹麼要這樣「犯賤」,當人家放工後可以躺在沙發看電視時,自己還要在工作室鋸木條造畫架呢?老實說,在那個年紀,說不出什麼偉大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繼續下去。只知道,我覺得當我停止創作時,我的生命就會變得不完全。更甚是,我會因為沒有創作而感到不安,內疚。「一定要攪嘢!」彷彿變成了每個讀藝術的人的魔咒。

我沒有意圖去將香港藝術家描繪成一群受迫害的小眾,從而去製造另一個「星期日檔案」式的悲情奮鬥故事,也不希望落入那種「香港藝術不成是因為資助不足」的思維之中。反之,我覺得藝術創作更多是取決於社會上的藝術氣氛與藝術家個人的自省能力。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多年前的一個個人經驗。還記得自己離開小學教師崗位後,遠赴英國繼續升學,畢業後更在當地參與了一個網上互動電台的開發。那是一個早期web 2.0網上軟體的先驅,當中一同參與的有獨立音樂人、電腦程式員、音樂業務發展以及媒體設計師。對我這個藝術出身的人來說,這可是個十分奇怪的組合。然而,兩年的合作卻令我看到整個過程根本與藝術創作無異,當中包括參與者對不同領域的開放,對未知的尋求與及擁抱創新,拒絕被定義的態度。這經驗可說為我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當中最重要的是,我終於可以解除了「藝術家一定要攪吓嘢」這魔咒。原因不是我決定轉行,放棄創作。而是我發現,創作原來根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展覽廳亦不過是眾多個可以發現藝術的地方之一。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小菜田直擊

多謝默泉的留言,也感謝朋友的關心,在此簡報一下小菜田的近況。

自上星期三的網誌後,小菜田茁壯成長,不過是長得越來越茂密,卻不怎樣長高長大。心中正琢磨着何時該疏苗移植,看到旁邊的菜田陸陸續續疏了苗,於是問一位剛在疏苗的先生(對,是先生,這年度的種植計劃多了很多男士參加),他回笞說:沒特定時間,覺得不再長大便可以做。

說得好,於是我分了三次給耕地的三種蔬菜疏苗。今年管理處派發的種子有白菜、菜芯和白蘿蔔,我種了四行白菜、四行菜芯、六行白蘿蔔。三種蔬菜中,只有白菜和菜芯可以疏苗移植,白蘿蔔由於我們是進食它的根部,所以把菜苗拔出後,不能再移植到其他地方,否則就算能活下來,根部也不會再長大。

疏苗後的白菜田
新鮮採摘的白菜苗

疏苗時,有位太太走過來,瞄了瞄,說:「太密了,要疏苗了。」我心想,你不是看到我正在疏苗嗎?看到我在移植,便嚷着說:「哎呀,蘿蔔不能移植的!」我沒好氣說:「那些是白菜來的。」「啊?是白菜呀?蘿蔔移植了不會長大的。」我心又想,你連白菜和蘿蔔的菜苗都分不出來,還好意思指點人家嗎?

雖然是在做疏苗,但看着菜苗生氣勃勃的樣子,總是不忍心把多餘的菜苗拔走,所以儘管工夫做了,但菜田仍有點擠迫,我跟自己說:「就這樣吧,等它們長大再算!」不消一天,菜苗已長大了很多,空間更形不足。好了,好了,我立即再去疏苗。

給拔出來的菜苗,通通給我拿回家吃,當中的白菜苗嫩得很。我用清水把根部的泥土洗乾淨,就放進口裏,那一種「鮮味」,真是齒頰留香!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世途多險思工部

朋友不時在Facebook上寫點個人感想,看多了感覺他不太快樂,於是留言給他,鼓勵他多看詩。因為在詩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有的悲傷,古人都曾經歷過、體驗了,那種「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無法名狀的痛苦,他們一字一淚、一行一血掏出心來書寫,化而為詩。然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遭遇不是唯一的,自己的感受不是孤獨的,霎時,豁然開朗起來。

因此,給朋友找杜甫詩。選杜甫,是因為他心懷大志,但時不予我,不得不鬱鬱終老,他的際遇,很有典型意義;而他的詩,沉鬱挫頓,跟他為人一樣,有內涵、有深度,而且認真,經得起反覆推敲,所以耐讀。想不開時,不妨找杜甫詩讀讀,他絕對可以跟你較真。

結果,在郵箱中找到一篇舊作。除了引用杜甫詩,寫天下人共有之情外,還旁及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

故事從陳耀南一篇《世易時移杜尚尊》的專欄文章說起。(原文刊於2007年《信報》,見本文最後部分。)

(一)陳耀南在文章說:「在傳統中國,長久以大一統君主專制作為社會常態,以軟弱的儒家、逍遙的道家、樂生的道教、捨離的佛教作為指導思想。」他稱杜甫詩「表現了作為傳統中華文化骨幹的儒家思想最有價值的所謂『知命守義』這精彩的信念」,字裏行間,頗帶一點諷刺意味。

然而,儒家是「軟弱」嗎?道家是「逍遙」嗎?佛教是「捨離」嗎?(為不再生枝節,另文討論宗教問題。)

如果我們認同中文(或國學)是經、史、子、集的合成體的話,那麼,以「十三經」為代表的經學,便是人生的法度,體現儒家的理想、所倡導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可是,現實的人生是如何?孔子樂天知命,但不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派」,否則便不會視六經為圭臬,而六經之一的《尚書》便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觀乎浩瀚的史籍,便知此言不虛!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在堅守信念與考量實況的爭扎之中,我們需要老莊哲學來保全真我,以及其他子書的幫助。

更何況,中國的思想體系從來就不是儒家獨尊,而儒家本身也非一成不變──與孟子同為大儒的荀子,便摻入法家思想;以董仲舒為首的漢儒,又以陰陽五行為解讀手段;到了魏晉南北朝,儒學式微,老莊大盛,佛教流行,是宋儒調和儒道釋的先聲。因此,中國的士人(包括杜甫)都不是純粹的儒家信徒,或多或少都沾上了其他思想。

(二)陳耀南指舊日中國文學,特別是詩詞,儘多傷春悲秋、嗟卑歎老。

這事不好說,但既然陳耀南說杜甫,我便以杜甫的一首詩為例子:

《詠懷古跡之二》首四句: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杜甫讀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深深觸動,說「搖落深知宋玉悲」,宋玉是悲秋嗎?是的。只是悲秋而已?不僅如此。他感慨什麼?他感慨春夏已過,秋境蕭瑟,而天之四時,便是人生四境──壯年已過,青春消逝了無痕,瞬間便步入衰頹的暮年。然而,他仍有志願未達成!所以惶惶然懼怕死亡,更恐至死未了平生夙願!「人情莫不思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宋玉之歎,是感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這是千秋萬世人人各具的「同有之情」,故能觸動古往今來的詩人,形成悲秋的傳統。

杜甫的悲秋,是懷念宋玉,更是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同是「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的人──杜甫空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有志難展。從宋玉到杜甫,一千年過去了,「蕭條異代不同時」,人生總是如此,從宋玉那裏,杜甫找到共鳴、找到慰藉、找到支持。因此,與其說詩人總是傷春悲秋,倒不如說,時代變、環境變,但人心不變,依然為「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而發出感慨!

很多人跟陳耀南一樣,說詩人儘是傷春悲秋,我倒認為歐陽修說得更貼近真相,他說:「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年少時,我們或許會「為賦新詞強說愁」,可是,幾番歷練後,我們仍不願意跟辛棄疾一樣,說:「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那大抵只有兩個可能:一是我們歷練不夠,不懂世途險惡;一是我們對於心中的夢想,難言放棄、難於放下。如此而已矣?


附錄:陳耀南《世易時移杜尚尊》
   (信報,2007/3/5,P28,副刊專欄,晨光清景)

杜甫詩之所以應讀、堪讀與耐讀,因為,在藝術上,它表現了中國語文最吸引的特色與技巧;在情感、思想上,它顯露了人性的光輝,也透示了人力的軟弱。

從八世紀初期到後期,從先天、開元到永泰、大曆,繼承初唐而有盛唐,進入中唐而預告晚唐,杜甫以他的詩歌,或者淺近簡單得好像童謠民歌,或者鴻深奧博得有如辭賦,表現了作為傳統中華文化骨幹的儒家思想最有價值的所謂「知命守義」這精采的信念,同時也表現寢寐周孔的聖賢之徒,縱使真的管樂有才,面對不知是誰掌管命運,面對不出於民主,不由於理性,於是無可制衡的最高權力,那種無力與無奈。

歡欣喜樂當然也應該產生文學,不過,深刻的悲愁和長久的苦悶,似乎更多引起天下後世的人心共振。在傳統中國,長期以大一統君主專制作為社會常態,以軟弱的儒家、逍遙的道家、樂生的道教、捨離的佛教作為指導思想。人的情感愈豐富,愈敏銳,痛苦也就愈甚。蚌殼入了砂粒,不斷刺激着軟肉,避之不能,驅之不去,唯有分泌體液,將之包圍,把它異化—所謂「蚌病成珠」,最足以說明舊日中國文學,特別是詩詞,為什麼儘多傷春悲秋、嗟卑歎老。我們現代人,有影視媒介來渲染喜怒哀樂,有報章雜誌來報道申訴,有代議制度、民主選舉來參與政權,有獨立司法來維護綱紀,更根本、更重要的是:現代唐人有儒道佛以外的普遍的新信仰,多一個選擇,使我們安身立命,慰安心靈—這些,唐朝的唐人都沒有,熱心的詩人,只有「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這句名言,比他先走一步,表現得更雅健、更恒久的,就是渴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杜甫。

從中唐到北宋,元、白、韓、王、蘇、黃,幾乎位位大詩人都對杜甫俯首交心。不過,東坡所謂「一飯不忘君」,並不是「詩聖」尊號的主要成分。千多年後,君主政體也死了,某些尊杜者(例如張戒、潘德輿)連諷刺一下楊貴妃都認為有失臣子之禮這種愚鄙之論,早成為笑話了;不過,「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新安史》),宇宙之謎,生命之苦,人世之情,仍然寫之不盡,也因此,「志深而筆長」的杜甫,仍然許多共鳴,仍然堪尊經典。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如果中國泡沫爆破,怎辦?

前言:這是陳雲在Facebook上推介的文章,闡釋中國當前面對的經濟問題,寫得深入淺出,難得的是既沒有「捧殺」中國,亦沒有「棒殺」中國,論述時不偏不倚,全文翻譯如下。What If the China Bubble Bursts?, Times Magazine, 2011/10/17.

Link to China's Extraordinary Buildings
什麼是目前最重要的全球經濟問題呢?其中一個必然是歐元會否崩潰,另一個可能是美國會否陷入雙底衰退,第三個也是長遠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國能否從歷來最大的房地產泡沫中找到出路?

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問題可能有點奇怪,大家聽的都是亞洲崛起以至中國競爭力不斷上升的報導。可是,一如美國共和黨要削減政府支出,「把怪獸餓死」,中國共產黨也嘗試控制以借貸推動的房地產旺市──成就經濟奇蹟的核心。這是有計劃重整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令經濟從依賴生產和出口,轉為以本土服務市場為主。然而,萬一中共的政策令房地產價值大幅滑落,便會打擊那些收入與盈利增長緊貼中國經濟發展的跨國企業,而美國也可能因此再次陷入衰退。

中國經濟增長情況,受到全球關注,因為它是環球經濟的火車頭。2010年,中國佔全球經濟增長的19%,預期今年將達24%。中國的增長動力對歐美的經濟復甦至為關鍵。

當華盛頓透過議員在國會艱辛辯論如何達致平衡預算、經濟學者為解決低增長高失業的問題而爭論不休時,中國在過去數十年全速發展,不曾有過意外,興旺的經濟反映在房地產市場上。今年首六個月,中國在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額較2010年同期上升32.9%,而中國今年經濟預期增長超過9%,與後鄧小平「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平均增長相若。

中國由1978年的寂寂無聞發展至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多數論述都歸功於廉價勞工,這當然是一個因素,但廉價資本和土地也是主因。大部分中國人都勤於儲蓄,把省下來的存入銀行戶口,但利率卻較通脹率要低,結果這些資金都流入國有企業,用來興建工廠和大廈,造就中國的經濟奇蹟。

不過中國人對金錢管理頗為在行,他們看到上層以低價購入土地發展,賺得滿堂紅,但只有「有關係」的官員才可能從土地原住戶的手上取得土地,一般人是無法賺取這些惡貫滿盈的利潤,但他們可在項目發展後期參與房地產投資,讓財富每年累積增長。只要在中國住上一兩天,便曉得房地產是大眾最關心的事情,樓房買賣熾熱,價格在過去五年上升了三倍。

內蒙古康巴什
問題是這個建設泡沫(不僅是住房,還包括商業物業)會否爆破?在中國任何地方,都可看到興建中的新機場和高速鐵路、一座座座聳立在黑夜之中空置無光的樓房、使用率不足的漂亮公路、橋樑和隧道、等待居民入住的新落成「鬼城」。內蒙古康巴什就是這樣一座「鬼城」,它擁有一個城市所需的一切,包括購入樓房的投資者,但本雜誌去年已報導,這座城鎮至今依然空置。為什麼中國仍要不斷大興土木?因為這能創造就業,並為與該項建設有關的單位帶來財富。

1949年,毛澤東上台後,中國曾短暫實驗以內需推動經濟增長,但這導致資金流走、依賴外國借貸的情況,引起領導層震驚,於是中共決定以國家資本開支集中生產和出口。生產「中國製造」商品的工廠,與支撐工廠的基建,雙雙鼓勵中國大興土木,結果高樓大廈供應過盛,佈滿神州各地。

中國今天面對的問題,是這個運作良好的經濟模式,經過三十年,開始出現疲態。那些製造全球所需的工廠是很久以前建成的,而且亞洲很多其他地區的出產品遠較中國便宜,所以投資回報率不斷下降。

雖然全國很多地方的水不能飲用、空氣難以呼吸,中共仍得到廣泛的支援。中共的宣傳單位指稱,中共抹除了西方在19、20世紀加諸在中國身上的羞辱。即使是為個人自由和公民權利抱不平的知識份子,也因為愛國心,而認同中共。然而,不顧一切、追求經濟增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開始在全國浮現:針對中共腐敗(如沒有合理賠償的收地行動)的大型抗議活動,不斷出現,數目之多連政府去年也沒有對所有活動作出懲處;多個地區的政府設施遭憤怒的群眾放置炸藥,他們的不滿已累積至不在乎自己行動後果的程度。

北京知道是時候改變政策。中共最新的五年計劃顯示要從出口及建設的模式轉為推動內需的方向,但如它所遇到的,知易行難。

當局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它無法停止廉價資金流入國有企業,這些企業用借貸得來的錢直接投資房地產,或借錢給這些投資者。公司的頭頭是中共的高層,他們不斷引入廉價資金,賺取利潤,從而提升他們在黨內的地位。如果中共駕馭資金流入國有企業的意圖,招致物業價格大幅下跌,將為中國財政系統帶來重大震盪,連美國也感受得到。

過去國有銀行在貸款給與國家有關的大型企業時,往往造成大筆壞賬,需要撥備。在1998年及2004-05年期間,有總值5,000億元的借貸變成不良資產,政府把它們轉入特設的投資機構內,意圖製造已遏止問題的假象。由於國家是這些大銀行的持有人,故能以人民的儲蓄支付壞賬,結果人民便要為此次撥備行動買單。

傳言中國將有新一輪大規模的撥備行動。如果北京是認真轉投消費模式發展經濟的話,便要了解把壞賬轉嫁給人民,是會妨礙目標的達成。近十年,中國的家庭收入佔GDP的比例持續下降,即使人民的工資上升,但如果要不斷支持緊急財政援助,而不能從儲蓄中賺取任何東西,人們是難以多花錢購物。政府最近降低消費品的稅率,但除非它能逆轉家庭收入佔GDP比例下降的情況,否則人們是不會消費的。

另一個阻礙北京轉投新經濟模式的問題,是省市政府沉迷於以賣地創造收益。根據財政部的統計,2010年賣地收益總計5000億元,是上一年度的一倍多。由於地方官員的升遷是根據地方的GDP增長數字,而賣地是地方財政的重要部分,故難以制止地方官員大興土木。

當然,在爆破之前,是沒有泡沫的。即使一個空城也不足以說服那些還記得上海花了很長日子才把浦東帶旺的人,樂觀者說,雖然無處不在的漂亮橋樑、道路、隧道,今天的使用率低下,但難保有一天需求趕上來時,它們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催化劑。

可是,如果泡沫爆破,將對美國有嚴重的影響。去年美國向中國售賣920億元的商品和服務,如果中國成功從廉價土地及資本的模式中轉型,順利過度為依靠本土消費的經濟體,則感謝上帝;但如果中國土地價格急速下跌,便會對原材料需求降低,世界商品市場及全球貿易都會出現衰退。

這很可能造成西方更高的失業率。現在美國經濟已有怪現象,有大量資金的公司既不買貨也不請人,如果中國經濟變得遲緩,可以想像他們更不會進行任何活動,而美國政府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增加職位空缺,現已再無能為力。

資深的中國官員私底下都擔心經濟硬着陸。雖然觀察家信誓旦旦說,中國不會在領導層2012年換屆前出現經濟下滑,但2008年北京奧運前,也有說法中國股票市場不會崩潰,可是事實是相反。中共小心翼翼,尋求新的經濟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它現在最不需要的是美國對其出口作出制裁。明白中美經濟同舟共濟的人,會採取更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美國科技產品出口,幫助中國發展服務業。美國需要經濟穩定發展的中國,不僅是為了購買美國的國債,還有美國的產品和服務。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工作生涯原是旅程

(圖片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第一次,不知就裏上了車,車子滾動,看着兩旁消逝的景物,感覺不太對勁,「莫非上錯車了嗎?」兩唇咬緊,額頭發熱,手心出汗,「下還是不下?」多番掙扎,終於,硬着頭皮,捧着誠惶誠恐的心,下了車。

一下車,東張西望,心急如焚,「車站在哪兒?該往哪兒去?」走着走着,等了又等,上了一輛車又下了一輛車,漸漸地沒那麼惶恐、那麼忐忑。

有時還會疑慮:「車站在哪兒?」有時還會思慮:「該往哪兒去?」但,更多的時間卻在張望、在欣賞:畢直公路穿過幽幽山谷,連接棵棵茂密綠樹、座座大橋,底下是忙碌的海面,還有川流不息的大小輪船。

也有時候,悶了、累了、心動了,伸伸身子,挺起腰板,向着城市最中心走進去。人聲沸騰,肩摩轂擊的人群與車輛,環繞着聳立的大樓,玻璃幕牆映照着晨曦的陽光。「改變一下環境,也很好啊!」

起初,羨妒原來車子上的乘客,他們早已認定了目的地,上了車便安然向着目標直奔,儘管中途也許要下車、要轉車、要等車,但他們對未來的方向了然於胸,清楚知道自己要往哪兒去。

後來,漸漸明白到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職場規劃也不一樣。沒所謂上對車,沒所謂下錯車,重要的是有一顆平靜的心,無論在車上或在路上,找不找到車站,都坦然面對,踏實上路,陰霾背後有陽光,風雨終了總是晴。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追尋精緻美

前言:早前讀報,得知有一個叫做「像素麵包(Pixelbread)」的網站,給本地文化藝術工作者分享資訊,並定期給公眾發送《牛角包電子報》,而這份電子報也歡迎公眾在觀賞藝文活動後,撰寫評論文章。於是我便膽粗粗寫了篇《簡評竹韻小集〈香江情懷〉社區音樂會》,後來把該文改寫成以下這一篇。


追尋精緻美

上週六在一個藝術講座中,聽到一位資深的演藝人說,當前亞洲藝術的最大挑戰,是在西方主導話語權的大環境下,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的拉扯局面。當下頗有感觸,翌日觀賞一場中樂演出,再次想起這番話來。

現在的中樂團跟隨西洋管弦樂團的編制方式,分為吹、拉、彈、打四組;演奏作品也跟西方一樣,挑選一些鏗鏘激昂的樂曲,以人多勢眾、大開大合取勝。然而,中國藝術,素來是「少眾」的藝術。所謂「少眾」,是指每次入場觀眾的數目不多。因為人少,所以可近距離觀看,慢慢欣賞細部的演出,因而中國藝術最特出的是「精緻美」。現在的中樂,很大程度上失卻了中國傳統音樂精緻柔韌的美態。

此外,我很好奇,為什麼各個中樂團都不設古琴呢?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的情蘊,歷來為文人所重視。

也許,在管弦樂團的編制下,樂器要麼響亮悅耳,可當「一家之主」,如琵琶、二胡等;要麼溫柔合群,宜為伴奏,如阮、嗩吶等;而古琴卻如一位高士,鶴立雞群,俊逸而不媚俗,柔和卻又厚重,難以置身於樂團之中,注定要孤身上路。

幸好,近年古琴有復興之勢,就是在香港,也有不少人學習這個古老的樂器,不時舉行古琴演奏會,而這些演奏會,正展現出中國傳統藝術之美。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耕種的幸福

繼三年前初次當上自耕農夫後,今年第二次抽中了我家後花園親子種植園的一幅小耕地,再次享受耕種的樂趣。

三年前,「少不更事」,對耕種一竅不通。三年來,曾參加有機農場的耕種班課程,又曾幫朋友開田,對務農不算是生手,開始明白農夫工作的偉大。農夫不辭勞苦,日曬雨淋,辛苦栽出農作物來,好讓我們這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城市人能一飽口福。

下種子後的第四天,白蘿蔔苗已拔地而起
種子發芽後,趕緊圍起「彩帶陣」,以防小鳥光顧

似乎明白這道理的人越來越多,不僅每年申請種植園的住戶多得要抽籤才能分配,而且種田的人之中男性的比例越來越高,耕作再不是老婆婆與「師奶」的活動,今年我看到有好多名壯年男士自己下田,或與太太一起打理耕地,這是三年前少見的現象。

小時候唸書,「士農工商」,以為十指不沾陽春水,才是上等人;何況書本上寫農業是「初級產業」,似乎是說從事服務行業的,才有前景。

可是,當「第三產業」一枝獨秀後,我們才驚覺自己擁抱的只是虛擬的經濟體,完全是數字遊戲,反而輕忽了生存的最根本,就是我們果腹之物。如果連吃進肚子內的食物是否安全有益,都不能確定,那麼儘管擁有龐大的數字,於我們何益呢?

記得上次種田,摘了一些初發芽的白菜苗,回家用滾水加薑略略一煮,入口很有纖維素,更有菜味。這種「清、鮮」的滋味,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期待着今年的收成……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電腦界巨擘之逝

前言:蘋果創辦人喬布斯英年早逝,享年僅56歲。朋友問我有什麼看法,我回答說沒有,因為我不是「果粉」,對於我來說,喬布斯跟其他矽谷公司的創辦人沒有什麼不同。為了不令朋友失望,我翻譯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訃文,以饗讀者。

Steve Jobs, 1955-2011
在電腦或其他業界,沒有人能像史蒂夫.喬布斯一樣站在台上演出。產品一推出,他就獨自站在黑色的舞台上,在觀眾的陣陣驚歎聲中,召喚「魔幻」、「不可思議」的新電子玩意。產品發佈會是他這位表演大師的舞台。他曾解釋說,電腦所做的無非是計算,但運算過程快得令結果如魔術一般出現。終其一生,他就是用魔術包裝出設計高雅、容易使用的產品。

在七十年代,他是首批人看到賣電腦給一般用戶這概念有無限潛力。當時的電腦螢幕是黑底綠字,使用磁碟儲存數據,如果說電腦快要變成無所不在,似乎是天方夜譚,然而喬布斯是少數先行者之一,知道這個時代即將來臨。更重要的是,他有不尋常的本領:能以局外人、用家的角度來看電腦,而不僅以當局者或工程師的角度。對這方面,他歸功於自己任性少年時代的經歷。

喬布斯在矽谷長大,熱愛電腦。六十年代後期,年少的他在不相識的情況下,打電話給偶像威廉.休利特(Bill Hewlett),傾談後,便進入惠普(Hewlett-Packard)做暑期工。然而,經歷了大學輟學、遊歷印度、皈依佛教、實驗迷幻藥後,喬布斯才回到加州,於1976年的愚人節在父母的車房裏合辦創立了蘋果電腦。他曾說:「很多我們業界的人,沒有多種多樣的經歷,所以作出很線性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足夠的點來連結事物。」他表示,如果比爾.蓋茨「在年輕時曾嘗過迷幻藥,或到過印度教的聚會所,他的視野會更寬闊。」

以喬布斯自己為例,他大學輟學後,上書法課程,表面上讓他愛上了無用的印刷術,但蘋果電腦1984年推出首創以滑鼠推動、圖像化的電腦Macintosh時,能支援不同字體,便是它一項重要的特色。Macintosh配備視窗、圖示和選項表,以「大部分人的電腦」為銷售口號。蘋果電腦初次成功,為喬布斯賺取財當,他期望能賣出數以千萬計的電腦,可是Macintosh並不如喬布斯所冀望的,沒得到大眾市場的認同,而喬布斯則被蘋果電腦董事局攆走。

然而,連串災難最終卻是一份祝福。喬布斯後來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事情。」離開蘋果電腦後,他合辦創立了一家專職電腦圖像的Pixar和另一家電腦製造公司NeXT。他的第二項傑作始於1996年,當時蘋果電腦迷失方向,收購了NeXT,而喬布斯將它的技術,應用在蘋果電腦一系列的新產品之中,後來的發展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蘋果電腦推出了iMac、iPod、iPhone和iPad,並一度成為全球最高價值的上市公司。喬布斯於2005年說:「如果蘋果沒把我炒掉,我相當肯定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今年八月,他健康情況變差,不得不從蘋果電腦老闆的崗位上下台,當時他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行政總裁,而他的副業Pixar則製作了一系列很成功的動畫電影。


回顧喬布斯的一生,他初任蘋果電腦時,已走在時代之前。早期的電腦,以技術類型為主,但他重視設計和易用程度,這成為他日後的優勢。當電腦變成時尚產品、人人手執一部、處理幾乎所有日常事務時,人們要求電腦要外型高雅、簡單易用、能與其他範疇融合。2011年3月,喬布斯在介紹iPad 2的演講結束時說:「單有技術是不足夠的,技術要結合藝術和人文學科,才能產生令人從心底哼出歌來的效果。」一家科技公司的領袖說出如此的話,很不尋常,但這是我們經典的史蒂夫.喬布斯。

他這個跨越不同領域的方式,由一份執着於細節的專注力所支持。他曾用比喻說:能做出精巧抽屜箱子的木匠,不會用夾板來做箱子的背面,儘管沒人會看到,而他把道理應用在自己的產品上。「要晚上睡得好,對美感、質量都要做得一絲不苟。」他堅持第一部Macintosh不要內置冷卻扇,務求令機身寧靜,他把用家的需求凌駕於工程師的方便之上。有一個週末,他致電Google的工程師,提出緊急要求:iPhone螢幕上的Google標誌,有一個字母的黃色色調不對;而蘋果電腦的廣告文字,他經常是一改再改的。

在台上,他是禪一般的神秘人物;在台下,他是專制的經理,脾氣暴躁,但他有足夠的理據支持自己的狂妄。在評估新產品時,他避免進行市場研調或用家座談會,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覺。他說:「大部分時間,人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你把產品拿給他看。」他的判斷事後都證明是對的。在他事業後期,成功遠超失敗。一位工程師在蘋果電腦的早期曾評論喬布斯,是製造「扭曲現實的場所」,而這正是他說服力的由來。但最終,他改變了現實,把電腦的魔力注入產品之中,改變了音樂、電訊和媒體。他年少時說,他想「在宇宙間響起鐘聲」,而他做到了。

關於喬布斯:
喬布斯的3個故事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雙十節慶

今天是雙十節慶,中華民國的國慶節,辛亥革命的一百週年。

兩岸三地都有辛亥革命百年慶的活動,但三地的取態各有不同:
  • 香港,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孕育地,從考證歷史,發掘出香港與革命黨人千絲萬縷的關係,進一步說明香港從來都是顛覆基地、革命的橋頭堡,滋養和引導內地的政治變革。
  • 內地,辛亥革命的發生地,武漢、廣州、南京等地,都是辛亥革命重要的地標。內地政府大規模慶祝民國百年,真正的目的當然是統戰,而民間熱烈探討民國的歷史,則出於對腐化的現實政治的反擊,於是一時之間,「民國範兒」成了人們追逐的風尚。
  • 台灣,中華民國的託孤地。可惜自民進黨上台、展開族群撕裂以後,「中華民國」便成為尷尬詞,以致慶祝辛亥革命百週年,也得拉上「台灣」,結果出現以下這個奇怪的廣告:


從製作角度說,這個廣告拍得很美,但卻犯了歷史毛病,是什麼問題呢?

稍懂歷史的,都知道台灣是根據馬關條約(1895年)割讓給日本,直到八年抗戰結束(1945年)後才光復。當辛亥革命成功之際,台灣仍是日本的殖民地,何來有「台灣百年」之說?這又是一次政治凌駕事實的事例。

政客總有他們的一套,但無論如何,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事,值得我們炎黃子孫好好紀念。沒有先祖的當仁不讓,前仆後繼,我們今天就不能享有安居樂業的日子。感恩先祖,感謝歷史!

延伸閱讀:
民國百年與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前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遊走港島上一課中國近代史
南方朔:台灣為何對辛亥百年冷冷淡淡?
喬曉陽:辛亥革命與民族復興
明報社評:還辛亥革命本義 建設民主中國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啟蒙讀物

一位退休老教授曾說,如果有辦學團體能把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引入學校課程之內,這所學校必深受家長歡迎。

當時我的理解是,「港孩」多讀古書,知書識禮,便不會變成家中的「小霸王」,但卻沒有深究什麼是古代的「蒙書」。

後來翻資料得知,以前私塾「開蒙」,必先學「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後再學《弟子規》、《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千家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文字蒙求》、《增廣賢文》等初級讀物。

對「三百千」已有所認識,於是在書店買了一本《幼學瓊林》,它包羅萬有的內容,令我着迷,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衣食住行、鳥獸花木、神話傳說等,幾乎囊括過去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識與詞彙。如〈地輿〉:

北京原屬幽燕,金臺乃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系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郡,又號吳皋。
福建省隸七閩,湖廣地名三楚。
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四川古稱為蜀國,雲南漢置滇池;貴州僻處蠻方,荒服舊為黔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之謂五嶽;
饒之鄱陽,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潤之丹陽,蘇之太湖,此之謂五湖。


熟讀此段文字,則中國的地理形貌可知之大要,而且《幼學瓊林》是以駢文寫成,全書對偶,背誦容易。書本在傳授知識之餘,還會講解成語典故,化育兒童,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如:

問捨求田,原無大志;經天緯地,方是奇才。
空中起釁,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
泌水樂飢,隱居不仕;東山高臥,清節可風。……
路不拾遺,由在上之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之有聖人。

(同見〈地輿〉)

朋友參加了一個佛教組織,他們講授《弟子規》,朋友很喜歡,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找來一看。原來《弟子規》很簡短,跟《三字經》一樣,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如同歌謠,讀起來琅琅上口。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大綱,寫成一篇關於兒童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文章,教曉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應有的禮儀及道德規範。

在「信」綱目之下,有以下幾句: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這些警語,不僅對兒童,甚至對成人,也是當頭棒喝。近年,中台和東南亞地區的教育界人士開始把《弟子規》帶入課堂,儘管引起不符現代潮流的質疑,但受教的學生幾乎一致反映:得益匪淺。

「蒙書」講述的是聖人之道,但它們更像慈母溫柔的叮嚀,循循善誘,希望孩子踏上正途,做個有品德有學問的人。當今父母要求小小孩童學會十八般武藝,要贏在人生起跑線上,卻不曾深思過,孩子的品格操守、堅毅憤發的心,才是他們美好人生的真正支柱。在這方面,古代「蒙書」正閃爍着它們的智慧。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一次坐廉航的經歷

Photo from AirAsia's Facebook
話說這次檳城遊,還有一個小小的尾巴,現在補上。

從檳城回港,恰巧碰上八號風球高懸。我們坐的是AirAsia的下午航班,一早便打電話給航空公司,詢問航班會否延遲出發,回覆是一切如常。我們仍不放心,在起程前往機場前,再次致電,得到相同的回覆。

航班的確是按預定時間起飛,晚上七時許已到達香港上空,機長說飛機準備降落。可是,等了又等,到了八時飛機仍在空中盤旋,機長報告說,香港天氣不穩定,要改飛廈門。

原以為着落後,航空公司會給我們安排膳食和住宿,那知道它一直停在停機坪上,既不給我們下機,機上又沒有食物供應(因為是廉航,除了客人一早預訂的飯盒,沒有額外食物)。

我們一直在機上呆等,又累又餓。乘客算是很有教養,都沒有揚聲叫嚷投訴,然而在沒有任何消息公佈的情況下一等再等,大家越來越沉不着氣,空姐於是推說香港機場關閉了。乘客即時起哄:不是吧?朋友坐的航班較我們晚到香港,也已下機了,那有關閉呢?

到了凌晨一時,乘客越來越不耐煩,不斷向空姐投訴,情況有點緊張。就在此時,機長忽然說十五分鐘內便要起飛,接下來廣播器播出錄音,着乘客安坐扣上安全帶,可是飛機卻一直沒有任何動靜,乘客的埋怨之聲再次響起。

最後,飛機終於起飛,回到香港時,已是凌晨三時,較預定抵港時間晚了七個半小時。

在此無意指責廉航,我們也明白與大型航空公司如國泰相比,它的財力和實力有限。八號風球落下後,大概有很多航機排隊等降落,機場很可能優先處理大型航空公司的航機。可是,AirAsia在發佈消息、與乘客溝通、處理膳食等方面,着實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閱讀全文......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檳城艷之旅

先請網友欣賞一曲《檳城艷》:


上週到了這個「馬來亞春色綠野景緻艷雅,椰樹映襯住那海角如畫」的地方旅行。挑上檳城,乃因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認可的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s)

喜歡遊覽古蹟名勝,是為了欣賞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感受當地沉澱久遠的文化氣息。在這方面,檳城絕不會令人失望。

在檳城首府喬治城(George Town),有殖民地時代的西洋建築物、各種宗教的寺廟,還夾雜着各地建築特色的民居,跟你訴說着喬治城過去數百年的歷史變遷。

在喬治城,我愛上了一藍一綠的民居──張弼士故居僑生博物館,它們都是當地華僑富商所興建的豪宅,既有中式天井和玳瑁桌椅,又有英國花磚與彩繪玻璃,中西合璧,繽紛多姿,洋溢着「景致艷雅」的南洋風情。

張弼士故居 (Cheong Fatt Tze Mansion)
僑生博物館 (The Pinang Peranakan Mansion)
除了豪宅外,在喬治城的街頭,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舊居。有些荒廢多時,一片頹垣敗瓦,滲透出歲月如流的唏噓;有些則經復修,塗上了鮮艷奪目的油漆,改建成小店或酒店,聳立在街頭一角,蔚為奇觀。

像我們入住的Hotel Penaga,原來是一座四十年代的建築物,經復修後,成為一間精品古蹟酒店,於2008年起營業。選酒店時,瀏覽過它的網站,深深給建築物外觀及內部裝潢的典雅美所吸引,儘管房價不便宜,仍租了下來,幸好網站沒有言過其實,這確是一家小而美的酒店,絕對是物有所值。

Hotel Penaga
同樣令人感興趣的,是當地的宗教共融。在一條街上,一頭是華人的觀音廟,中間是不同姓氏的宗祠;另一端是「小印度」和他們的印度教廟宇;拐彎不遠處,是一座回教廟;再走十多分鐘,便是一間教堂。宗教敬拜場所之多,令人目不暇給,但各人卻又相安無事,實在難得。

跟宗教一樣紛繁的,是當地的菜式品種。這裏有華人的酒樓,也有粥粉麵,不過豬腸粉是鹹的,豆沙餅也是鹹的,大概是沾上了馬來亞人嗜鹹的飲食習慣吧?酸辣的馬來叻沙自然是少不了,而印度的咖哩店更如雨後春筍。

喜歡酸鹹辣的朋友,檳城定會讓你大快朵頤,不好此道的朋友如我輩者,就當作一次飲食經驗,不妨淺嚐一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