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今年農曆年前後,寫了《活在當下,活出真我》《放下,就有無盡的可能》兩文,現在又到了2011年將盡、2012年甫將面世的日子,也是時候再勉勵自己,以坦然面對未知的前路。

閱報時,看到以下一文,謹以此與各位共勉:

丹尼的餐廳生意很不好,結業前最後一夜,來了一對父子,共點一份套餐。孩子有點吵鬧,父親卻有愁容。

此時,再來一個男子,臉色更是陰沉。丹尼想,該是最後一個客人了,給他一點快樂的驚喜吧。

男子點過食物,丹尼說:「先生,你坐在今天的幸運餐桌,不僅餐飲免費,還有額外甜品。」

男子帶點苦澀的驚訝說:「沒想到自己還這麼幸運。」

甜品太吸引了,丹尼送來時,鄰桌的孩子吵着要吃。男子說:「我也將自己的幸運分給孩子吧。」

望着吃甜點的孩子,父親的愁眉也舒展了,更主動與男子閒聊。兩人有點投緣,父親說自己原是產銷經理,生意不好,失業了……

男子說:「我的公司剛巧有相類的空缺,有沒有興趣試試?」

那父親喜出望外,幸運桌真幸運,這晚人人都快樂,也讓丹尼看到逆境中樂觀的一面,打消了結業的念頭,決心堅持多一會。


工作就是一種修行

丹尼更想到一個點子,每天選一張幸運餐桌,給那桌客人特別的招待。消息傳開,人們貪玩,想來碰運氣,生意也好起來。

男子名叫庫爾。幾年過去,丹尼和他變成好友。

一天晚上, 兩人聊天, 庫爾說:「我第一天走進餐廳時,其實想吃過晚餐便去尋死。那時,我傷心到極點,妻子怨我只顧事業,時常忽略她,與別人走了。」

「但你卻走來,說我坐在幸運餐桌,我深感諷刺之餘,想到幸運既然來了,就分給身邊的人,更得到快樂的回報。於是,我開始重建自己的價值和人生。」

丹尼看着庫爾的淚光,深覺幸運和快樂在於給予,施與受都有福。


所謂的幸運與快樂,其實,能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能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珍愛地球

早前朋友轉來這個「台灣稻米香」的短片,看罷很感動。

很美的照片,很舒服的音樂,很感人的文字。



作者蛙大寫道:「或許是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許是自己生長土地的影像,或許是無奈時代的變遷,或許是懷念從前的美好,在創作的過程中,好幾次寫着寫着不自主的流下了淚來,即便自己已經看過­不下百次,心中卻還是悸動......我喜歡這個作品,我衷心的喜歡照片中的影像,我衷心的喜歡我為它所譜的文字,或許是因為沒有任何單位的人要我拍它,也沒有任何人要我去寫它,其實就只是一個中年人很單純的­想要找回小時候農村記憶的念頭,讓我願意花許多時間與精力去將它完成。

「我想,我們的人生中,不是只有經濟,不是只有算計,我們還有很多的美好,值得我們去珍惜。『台灣稻香味』只是個水滴,希望能透過它激起更多的漣漪,就讓我們一起努力, 努力保護我們的家園,更愛我們的土地。」

向大自然學設計
照片中的水牛、鴨子與稻米所扣成的生產鏈,是耕種班曾介紹的樸門農藝(permaculture)所提倡的永續農耕法之一。樸門農藝最早由兩位澳洲的自然主義者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於一九七四年提出。

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agriculture(農業)所組成的新詞。樸門的精神是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們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產食物,更能引領人類設計永續的居所,小至陽台、屋頂、後院,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

樸門傳遞的是「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剩餘」的理念,它不僅是一門農藝的理論,還是人們的生活哲學,就算是身在鬧市,仍可實踐與自然互動、與環境共存:
  • 選用當地新鮮食材:不食用進口或加工食物,減少食物運送及加工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
  • 重複使用: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環保筷子、隨身攜帶水瓶。
  • 赤腳踩地:讓足弓放鬆、舒展,讓身體接觸自然,吸取日月精華與大地能量。
  • 在辦公室、居家環境種植小盆栽:與自然互動,達到淨化空氣與放鬆心情的效果。
  • 消除噪音污染:每天花10分鐘冥想,就能感受心靈的平靜。
  • 力行能走則走:隨時隨地都能健身,並用心觀察周遭風景。
  • 偶爾斷食:讓腸道適度休息,調養身體機能。
  • 不浪費的簡單生活:改變購物習慣,只買有需要的,不買想要的。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為什麼要過聖誕節?

一年易過又聖誕。香港華洋雜處,每年十一月從聖誕節慶至翌年農曆新年,到處都裝飾得紅紅綠綠,喜氣洋洋。然而,聖誕節之於你,又是一個怎樣的節日?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大地接她君王。」聖誕節不就是普世歡騰的節日了嗎?且慢,非教徒的你,什麼時候變成「節日信眾」?

"You better watch out; You better not cry. Better not pout. I'm telling you why.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雖然不是教徒,但聖誕節確是普世歡騰的節日。但,為什麼?

  • 因為維港兩岸璀璨的燈飾?別忘記這造成的光污染和耗用的地球能源。
  • 因為那佈置得美輪美奐的商場?這不過是商戶刺激消費的技倆而已。
  • 因為可以放假,今天連星期六、日,共有四天假期,可以出埠、可以吃聖誕大餐,不好嗎?好,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
難道聖誕節只是一個時尚的節目,給大家找藉口吃喝玩樂,大肆慶祝?


《約翰福音》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给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Christmas由Christ和mass兩個詞組成,意思是「基督彌撒」,含有基督獻祭之意,也就是基督降生,是他為人類的罪獻上最寶貴的贖罪祭的開始。

據說12月25日原來是波斯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太陽神也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這一天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都把這一天當作春天的希望,以及萬物復甦的開始。可能正是這個原因,教會選擇了這一天作為聖誕節,這是教會初期試圖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

故如是,就算不是基督徒,也可以在這個假期中,計劃一下新一年,或者給家人朋友致送禮物,感謝對方一年來的付出,共度美好時光。好好運用時間,過一個充實的假期。

各位,節日快樂!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詩來詩往話杜甫

在詩詞中,常有摘取或化用前人文句的做法,藝術上稱為「用典」。

因為用典而交上朋友的,大抵是兩人都喜歡用典對象的詩人。葉嘉瑩繆鉞便是一例。

《靈谿詞說》是葉嘉瑩與前輩學人繆鉞共同著述的詞話。在書序中,葉回憶兩人相識相知的經過,並記錄兩人所作的酬答詩。

兩人詩來詩往,緣起於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二:

明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八首卷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茄。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葉嘉瑩生於二十年代的北京,神州變天後,與夫婿遷往台灣,後到了美國定居。她回憶說,就當時的環境,不敢奢望有生之年,可以回故鄉去,故在國外教書,每次教杜甫《秋興八首》,想到杜甫滯留蜀地,未能回到他心繫的長安時,便有切身之痛,涕泗縱橫。

世事如棋,1977年葉嘉瑩終於可以回國,她雀躍得很,寫了一首絕句:

天涯常感少陵詩。北斗京華有夢思。
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

後來1981年在杜甫草堂學術會議中,葉嘉瑩提交了論文,並唸了這首詩,與會者中有她一向仰慕的學者繆鉞。繆鉞對這位後輩,欣賞有嘉,寫了一首七律送給她:

相逢傾蓋許知音。談藝清齋意萬尋。
錦里草堂朝聖日,京華北斗望鄉心。
詞方漱玉多英氣,志慕班昭托素襟。
一曲驪歌芳草遠,淒涼天際又輕陰。

於前輩的賞識,以知音相許,葉嘉瑩既驚且喜,她寫道:「回想自己平生飄泊,卅載天涯,進無師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雖曾以極大的毅力,堅持讀書、寫作之事,然而每至夜深人靜,讀書有心得而無可告語,寫作有疑難而無可商略之時,亦難免不深懷孤寂之感;昔陶淵明有『欲言無予和』之嘆,每一讀之,未嘗不慨然自傷,而今以憂患餘生,何幸竟能得遇素所欽仰之前輩學人,而且對我之知賞愛勉淳懇備至如先生者,這實在是我平生中極大之幸事。」於是,她回報了繆鉞一首七律:

稼軒空仰淵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師。
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
縱然飄泊今將老,但得瞻依總未遲。
為有風人儀範在,天涯此後足懷思。

文學的世界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曾在《世途多險思工部》中寫道:「在詩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有的悲傷,古人都曾經歷過、體驗了,那種『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無法名狀的痛苦,他們一字一淚、一行一血掏出心來書寫,化而為詩。然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遭遇不是唯一的,自己的感受不是孤獨的,霎時,豁然開朗起來。」葉嘉瑩在她最艱難的時候,從杜甫的詩中找到慰藉;而她與知音人又因為杜甫而相遇,並引杜詩互相酬唱,更玉成《靈谿詞說》一本書的誕生,詩哉美矣!

延伸閱讀:
.重溫2003年葉嘉瑩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十場講座(按此)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感恩逆菩薩

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讓沙丁魚活着回到漁港,可是絕大多數的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着回來。

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一條以其他魚類作主要食糧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便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我們大部分人跟沙丁魚一樣,沒有多大的憂患意識,一味想穩定,不思進取,但鯰魚進入魚槽後,令沙丁魚感到受威脅而緊張起來,沒有片刻的安寧。沙丁魚如果不想被吃掉,便須活躍起來,積極尋找新的出路,結果沙丁魚沒有窒息而死,反而蹦蹦跳活下來。

生命中總會遭遇到橫逆、不測、小人,要守得住待人處世的底線,不妨將那些小人視作「逆菩薩」。佛家說,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菩薩,幫助我們的人是菩薩,而阻礙我們的人也是「逆菩薩」。在人生長河中,這些所謂阻礙與困難,何嘗不是促進我們成長的動力呢?感恩逆菩薩,感謝他們在逆境中給了我們很多修習的機會。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現代舞啊現代舞......

看有劇情的藝術表演, 是較易投入其中。今年上映的《生命樹》好評如潮,我卻看得迷迷糊糊,昏昏欲睡。這部電影不是沒有劇情,只是故事不大完整,而且拍攝手法蒙太奇,極有導演自己的一套理念。

看電影如此,看舞蹈也如此。雲門舞集是現代華人舞蹈團的表表者,當年慕名觀看《行草》,看得不很明白,但見舞台上投影不同的碑帖,舞者霹靂啪啦地跳舞,像耍太極,又像在寫字,卻沒有什麼共嗚。如果不是林懷民在謝幕時表現出一種不得不跳舞的熱忱,對這演出不會有什麼印象。



今年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與香港舞蹈聯盟合辦的舞評寫作進階計劃,給安排觀賞一齣由余仁華編舞的《聚光》。根據宣傳資料,舞蹈的主題是「光點,聚合成面,分散成線。點線面聚散有時,流暢能量不變異。追光逐光,卻原來幻化為光,才會彰顯光的無盡可能。」單看文字,已很抽象。曾查閱余仁華一些過去作品的評論,大概知道他傾向以高能量的動作,透過燈光的運用,探索舞蹈動作的各種可能性。

入場前,翻閱了一些現代舞的書籍,告誡自己要心胸開闊,勇於接受各種新事物,不要對看不懂或不喜歡的東西產生反感;不要在現代舞中尋求某種賞心悅目的美感;美的概念在現代舞中不是唯一的追求,況且在現代美學中,美更不是至高無上的概念。

儘管如此,在劇場內,我還是很難投入台上舞者的舞姿之中,尤其是當六位舞者在同一時間各自各跳舞。眼光只能在一個舞者身上短暫停留,然後便要轉移到另一位舞者,卻看不出各人身體動作的連繫。

上週五觀賞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實驗劇場的《鏡.花》演出,再次證明這種以概念先行的舞種並不是我的那杯茶。

觀賞香港舞蹈團的節目,已有一年時間,自去年《瀟灑東坡》後,看過他們的《清明上河圖》、《金曲蛻變顧嘉輝》、《雙燕》等,都看得津津有味,偶爾不明白的,都可從人物或故事背景之中猜出一二。

《鏡.花》是香港舞蹈團首席男舞蹈員劉迎宏所編的,其創作理念也說得很明白:「梅蘭竹菊四君子從古到今就一直被廣泛運用。這次用在舞蹈創作上卻有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把梅蘭竹菊看成人生的四個階段。梅:傲骨非凡,充滿力量,衝動。蘭:雅致,內斂含蓄,慢慢吸收氧氣和經驗。竹:韌性,堅強不屈,對任何事都處理得當,懂分寸。菊:淡泊名利,如東籬之菊看透一切,滄桑澹泊。」

很自然地,表演分為四部分。觀賞時,沒有什麼特別不明白,不過就是很難對那套舞蹈語言有共鳴,不是說他們跳得不好,而是除了欣賞舞蹈員的服裝美、肢體美和勁力外,還有什麼能令我專注下去的呢?或者問得簡單一些,究竟我要看些什麼?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照見晴空萬里:記東灣禪坐

一個寒風刺骨的早上,在荒山野嶺之中,與二十多位同修一起內觀靜坐,是怎的一回事?今天早上,我就嘗試了。

八月時到過香港內觀靜坐中心修習(詳見《內觀:以警醒平等的心觀察感受》《內觀體驗雜記》),完成後得益良多,所以一直持續修習,現在每天至少靜坐一次,幾個月下來對自己身心和與人交往很有裨益。

話說回頭,香港的內觀靜坐中心的環境不很理想,師兄師姊笑說,來過香港的內觀中心,再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任何一個內觀中心,都會覺得那裏是天堂。因此,中心向政府申請大嶼山東灣一幅7,000多平方米的用地,興建一個可容納100人的新中心,其結構會參考世界各地內觀中心的特點,預計可於2014年完成大部分工程,屆時禪修環境便會大為改善。

中心向政府相關部門遞交建築規劃書後,預計地盤可於明年2月左右動工,於是趁着這段空檔時間,安排老師及舊生到現場集體共修,為新中心凝聚一個安詳、慈悲、和諧的氣氛。

東灣新內觀靜坐中心:發展設計

今天早上,我們在東涌集合,乘專車到新中心的地盤,其位置介乎東涌與大澳之間,面向石壁水塘,沿途風光明媚,環境優美。到達地盤後,我們沿山路向上走,原來新中心將依山而建,拾級而上。

中心提供一塊發泡膠或木板,讓我們放在草地上,再放上一塊坐墊,便可安然坐下。負責人帶了播音器,播放巴利文一類的吟唱聲樂,便開始為時一小時的集體共修。

我坐在樹蔭下的一角,把長及腳跟的大褸蓋着大腿,再把圍巾重重包裹頭部。打坐時,偶爾陽光照到臉上,很是溫暖;偶爾強風夾着冷凜,吹開我的圍巾,吹得我直打哆嗦。這跟我們的人生路何等相似──有時晴空萬里,但也不免有陰霾晦冥,既然晴晦是人生的不易定律,最重要的是穩住自己的心。

如何穩住自己的心?昨天衍空法師和馬淑華博士便在中文大學主持了一場《佛教與情緒管理》的講座。天寒地凍,山長水遠,但四百多個座位的講堂居然坐無虛席,便知道香港人多麼渴求心靈平安。

兩位講者都認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沒有情緒就不是人,所以情緒不是要「管理」,但是要「處理」,不要讓它氾濫成災。空師說,在處理情緒上,客觀環境是很重要的,建構一個良好的環境可助情緒安定下來,這就是我參加內觀的原因,給自己製造一個空間,與自己對話,感受自己、了解自己。

Helen Ma在其後的答問環節中,建議觀眾在日常生活中善用PRO,就是Pause(停一停),在作出任何決定前,讓自己停下來,然後Relax(放鬆),別緊張,鬆弛一下。放鬆也是接受的意思,已發生的事,接受它;自己的缺點,接受它,接受自己會犯錯、自己是不完美的。久而久之,便能培養出Open(開放)的態度,坦然面對人生的晴與晦。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男性詩人寫女性情思

自屈原在《楚辭》中建立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後,歷代詩人都常以「比興寄託」的手法,借閨情抒發政治懷抱,在《三種情詩的真意》中談了一些,現介紹另外兩首更沉鬱的詩作。

李商隱《無題》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學彈箏,
銀甲不曾卸。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古代女性的生活目的是相夫教子,沒有實踐人生目標的女性,如詩中這位容德兼備的女子,感情落空了,便是畢生的遺憾;同樣地,在士的傳統中,男子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承擔,一旦志不可得,也引以為憾。於是,李商隱一個大男人便透過寫閨女的傷感,寄寓他「感士之不遇」:姿容美麗、志行高潔的早慧少女,就用來比喻李商隱年少有為,才華出眾;而少女青春虛度,前途茫然,心情苦悶,便是李商隱渴求用世而不可得的感慨。

詩中「長眉」可指詩人之文章、文采、才氣,或者詩人的內在美質。葉嘉瑩曾分析指出,「長眉已能畫」的「蛾眉」,其意義在詩詞中已約定俗成,是我們一個「文化密碼」,看到「蛾眉」,便會聯想到屈原的「眾女嫉于之蛾眉」,是追求才德美好的意思。

清人姚培謙《李義山詩箋注》:「義山一生,善作情語。此首乃追憶之詞。邐迤寫來,意注末兩句。背面春風,何等情思,即『思公子兮未敢言』之意,而詞特妍冶。」

秦韜玉《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詩人刻劃貧女的形象,既沒有借用景物氣氛和居室陳設來烘托,也沒有描摹女子相貌衣物或神態舉止,而是把她放在社會的矛盾衝突中,通過獨白揭示她內心的苦痛。全篇沒有典故,不用比擬,全是出自貧家女兒的細膩爽利、富有個性的口語,毫無遮掩地傾訴心底的衷曲。從家庭景況談到自己的婚事,從社會風氣談到個人的志趣,有自傷自歎,也有自矜自持,最後呼出「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歎。這最後一呼,以其廣泛深刻的內涵,使全詩蘊含更大的社會意義。

時人俞陛雲《詩境淺說》:「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為貧士不遇者寫牢愁抑塞之懷。」其比興意義明顯,以一個未嫁貧女的獨白,表現寒士懷才不遇,寄人籬下的悵恨。良媒不問蓬門之女,寄託寒士出身貧賤、舉薦無人的苦悶哀怨;誇指巧而不鬥眉長,隱喻寒士內美修能、超凡脫俗的孤高情調;「誰愛風流高格調」,儼然是文人獨清獨醒的寂寞口吻;「為他人作嫁衣裳」,則令人聯想到那些終年為上司捉刀獻策,卻久屈下僚的讀書人,或許這就是詩人的自況吧?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寶島的天籟之聲

一年一度的「台灣月」閉幕了,壓軸表演是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寶島天籟」

前一天跟朋友餐聚,很晚才回家,說實在是有點累,第二天早上已不太想去,可幸虧沒有臨時失約,才得而認識天籟之聲。



樂團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成功高中校友合唱團」,1994年由於應屆畢業新血加盟,故取「拉縴人」同心協力、團結合作之意,正式更名為「拉縴人男聲合唱團」。除了演出經典的男聲合唱作品外,也嘗試用少人重唱的方式,詮釋各類風格作品,包括黑人靈歌、理髮店之歌、流行歌曲等,並利用肢體及舞台搭配動作,呈現合唱不同風貌。歷年來,樂團獲得多個國際大獎,在全球百大合唱團中排名第六。

當晚表演分成上下兩埸。上半場團員身穿西式黑禮服,演唱西方宗教音樂和英美民謠。他們基本上不用音樂伴奏,由指揮吹一下口琴或鋼琴師敲幾下琴鍵,讓大家掌握到音高,便開始演唱,旋律和歌聲都很柔美,不過對於我來說卻隔了一層,有一份「見外」,雖不至於格格不入,但始終不易投入,有一段時間就閉目養神了。

到了下半埸,漸入佳景。團員換上黃色的馬褂上衣,衣袖向外翻,露出褐色的裏子,很有中國風,而樂曲以華語歌為主,表演亦變得生動有趣。在演繹《一隻鳥仔哮救救》時,他們不再分成三排,畢直地站在台上,而是加入劇場的表演形式。



他們唱着:
嘿嘿嘿嘟 一隻鳥仔哮救救 咧嘿呵
哮到三更一半瞑 找無巢 呵嘿呵
嘿嘿嘿嘟 什麼人仔共阮弄破這個巢都呢
乎阮掠着不放伊甘休  呵嘿呵


這是一首描述同胞抵禦日本侵台的民謠(見解說)。現場的演唱很有蒼涼感,而表演也較這個短片來得流暢、豐富和有力。

Youtube上有樂團不少的表演片段,以下我挑選了三首:
Boundless I (Ola Gjeilo)
2011年德國比賽
2008年法國比賽


閱讀全文......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誠意經營、用心烹調:刻咖啡

朋友生日,在其公司樓下的餐廳舉行私人派對,我應邀出席,度過了一個驚喜連連的晚上。

驚喜的,不僅是分享了朋友在開店期間遇到的好人好事,或她認定在銷售以外的使命,也不僅是分享了另一位友人在台南斷食營中的得着,還有的是餐廳店員精心炮製的非一般「私房菜」西式素食宴。

餐廳平日營業時間是早上七時至晚上七時,賣的是葷食,當晚是專誠為我們而設宴,並以誠意為我們細心烹調了十二道素菜(包括兩款小食和生日蛋糕)。

每道菜都費煞思量,既有砌成層層疊的小食甘荀條和西芹條,又有貌似雞脾的秀珍菇串,再來鬆餅狀的焗雜菌菇,壓軸的炸雪糕蛋糕,裏面是香滑的芝麻,外皮炸成金黃色,而碟底的醬汁則由紅酒和焦糖燒成。款款佳餚,好味之餘,在賣相和口感上一點也不「素」!

素菜不是沒吃過,好吃的也嚐過不少,但如此匠心獨運的西式素菜,卻真的不多。香港地,物價貴、人工貴、租金更貴,食肆為了生存,往往將貨就價,但求貨如輪轉,賺到盤滿缽滿,鮮有店舖願意如此用心經營,為求客人吃得開心又健康。

是不是很像雞脾呢?口味很好,完全沒有水汪汪的情況
僅是賣相,這個雜菜卷早已令人垂涎三尺,如果是熱盤,更受歡迎

照片先看着這兩張,想看更多,請到「開飯喇」

餐廳是一家社企,由葉榮咖啡的葉榮先生和民協的馮檢基議員創辦,這個短片是他們兩位講述經營理念和箇中困難,更有小店招牌咖啡的獨到品嚐法。



看過片段後,是不是很想嚐嚐「刻骨銘心」咖啡呢?下一回,我一定要試。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