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慕名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專題展覽「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過程曲折,內容豐富,造就了很多故事書、動畫、電影等。自小我已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所以一看到宣傳廣告,便不作他想,決定在假期時好好仔細欣賞。
這次展覽以繪畫、瓷器、照片為主要展品,縷述了自1789年至1871年80多年間法國所發生的多次革命事件。參觀以後,我不禁戚然。革命,多少罪惡以汝之名而行?
自由、平等、博愛,眾所周知,是孕育自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精神的代表,可是當我們詳細端視這段歷史時,其血跡之斑斑,何嘗不是慘不忍睹?而且,這條「自由、平等、博愛」之路,絕非坦途,更非一蹴而就,法國人一路走來,逶迤流連,備嘗艱辛。刻下呼喊「自主民主」之輩,理當鑑之慎之。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俠骨文心已隨仙逝去
梁羽生與金庸齊名,都是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上星期四他過世了,享年85。我今天看《明報》才知道的,雖然我沒從頭到尾看過什麼武俠小說,但是電視電影改篇過不少他與金庸的小說,所以看到消息時,不覺黯然。
他們那一輩的武俠小說家,重「俠」多於重「武」。「俠」是什麼?《史記‧游俠列傳》上說: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評價游俠時,一開始雖然承認當時一般人的說法,認為游俠「行不軌於正義」,但是隨即透過對游俠言行的描述、對仁義道德的反省,告訴讀者:游俠的道德比實際上的統治者的那一套道德可愛多了,游俠的正義是在統治秩序之外,以其至情至性的熱血,伸張另一種正義。他們透過對制度或現實的反抗行為,來成就他們心中的「義」,儘管他們心中的「義」不盡相同,但是都是在「義」的範疇內,各以其行為滿足,各自視為珍寶,而在不同的環境下,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完成而已。
(摘自博客《游俠與刺客》)
以下是《明報》的報導:
首篇連載《龍虎鬥京華》 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留下兩句十六字「俠骨文心雲霄一羽,孤懷統覽滄海平生」,道盡「俠」之境界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原名陳文統)縱橫武林30載,上周四(1月22日)在澳洲悉尼撒手人寰,享年85年歲。他一生俠骨文心,開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筆下借武學宣揚仁義,留下大俠魔女等一段段淒美愛情,小說外是樂天知命的儒人雅士,無論在抗戰歲月或晚年與癌魔抗爭,也被知交笑稱「天跌下來當被蓋」,以笑聲化解逆境。
梁羽生生前著有武俠小說逾30部,包括膾炙人口的《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及《雲海玉弓緣》等等,多次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武俠小說外,梁羽生的詞亦是文壇一絕,其中《七劍下天山》八聲甘州開卷詞,盪氣迴腸,傳誦一時﹕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負少年頭。對銅駝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詩殘夢斷,南國正清秋,把劍淒然望,無處招歸舟。 明日天涯路遠,問誰留楚珮,弄影中洲?數英雄兒女,俯仰古今愁。難消受燈昏羅帳,悵曇花一現恨難休。飄零慣,金戈鐵馬,拼葬荒丘。」
當年在《新晚報》一手邀請梁羽生創作武俠小說的前總編輯羅孚形容,梁羽生對文壇貢獻良多,文采風流,特別精通詩詞,為武俠小說開創新風格。《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者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亦稱,上一代武俠小說只着重刀光劍影,鮮有文學修辭,直至梁羽生出道,才為小說引入古典文學風格和豐富修辭,為武俠小說添上文學價值,並在後來的金庸小說發揚光大。
原名陳文統的梁羽生,於1924年在廣西出生,由於屬書香世家,自幼已熟讀古文,尤精於聯句。後來梁羽生因戰亂逃難,考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主修國際經濟,畢業後先後到香港的《新晚報》工作,及在《大公報》任職副刊編輯。
至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發生爭執,相約在澳門擂台比武,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大舉報道,因此《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邀請陳文統以「梁羽生」為筆名,開始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其後梁再創作膾炙人口的《白髮魔女傳》,書中卓一航與玉羅剎練霓裳一段刻骨銘心愛情,數十年來瘋魔無數讀者,其後更改拍成無數電視和電影。近年名導演徐克亦改編其名著《七劍下天山》成《七劍》,由黎明等演員擔綱演出。
梁羽生是糅合文學與武學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金庸其後將新派武俠小說發揚光大。兩人在武林上互相競爭,私下份屬好友,梁羽生以另一筆名評論其小說較受詩詞和小說等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而金庸小說接受西方電影文藝影響則較重。
查良鏞則在另一場合笑說,我們在同一辦公室,公餘常一起下圍棋,是很好的朋友,他買消夜也會請我吃,又坦言兩人小說各有風格:「我的小說比較浪漫,幻想較多,梁羽生寫得規矩。」
閱讀全文......
他們那一輩的武俠小說家,重「俠」多於重「武」。「俠」是什麼?《史記‧游俠列傳》上說:
「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評價游俠時,一開始雖然承認當時一般人的說法,認為游俠「行不軌於正義」,但是隨即透過對游俠言行的描述、對仁義道德的反省,告訴讀者:游俠的道德比實際上的統治者的那一套道德可愛多了,游俠的正義是在統治秩序之外,以其至情至性的熱血,伸張另一種正義。他們透過對制度或現實的反抗行為,來成就他們心中的「義」,儘管他們心中的「義」不盡相同,但是都是在「義」的範疇內,各以其行為滿足,各自視為珍寶,而在不同的環境下,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完成而已。
(摘自博客《游俠與刺客》)
以下是《明報》的報導:
首篇連載《龍虎鬥京華》 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留下兩句十六字「俠骨文心雲霄一羽,孤懷統覽滄海平生」,道盡「俠」之境界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原名陳文統)縱橫武林30載,上周四(1月22日)在澳洲悉尼撒手人寰,享年85年歲。他一生俠骨文心,開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筆下借武學宣揚仁義,留下大俠魔女等一段段淒美愛情,小說外是樂天知命的儒人雅士,無論在抗戰歲月或晚年與癌魔抗爭,也被知交笑稱「天跌下來當被蓋」,以笑聲化解逆境。
梁羽生生前著有武俠小說逾30部,包括膾炙人口的《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萍蹤俠影錄》及《雲海玉弓緣》等等,多次改編成電影及電視劇。武俠小說外,梁羽生的詞亦是文壇一絕,其中《七劍下天山》八聲甘州開卷詞,盪氣迴腸,傳誦一時﹕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負少年頭。對銅駝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詩殘夢斷,南國正清秋,把劍淒然望,無處招歸舟。 明日天涯路遠,問誰留楚珮,弄影中洲?數英雄兒女,俯仰古今愁。難消受燈昏羅帳,悵曇花一現恨難休。飄零慣,金戈鐵馬,拼葬荒丘。」
當年在《新晚報》一手邀請梁羽生創作武俠小說的前總編輯羅孚形容,梁羽生對文壇貢獻良多,文采風流,特別精通詩詞,為武俠小說開創新風格。《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者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亦稱,上一代武俠小說只着重刀光劍影,鮮有文學修辭,直至梁羽生出道,才為小說引入古典文學風格和豐富修辭,為武俠小說添上文學價值,並在後來的金庸小說發揚光大。
原名陳文統的梁羽生,於1924年在廣西出生,由於屬書香世家,自幼已熟讀古文,尤精於聯句。後來梁羽生因戰亂逃難,考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主修國際經濟,畢業後先後到香港的《新晚報》工作,及在《大公報》任職副刊編輯。
至1954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發生爭執,相約在澳門擂台比武,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大舉報道,因此《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邀請陳文統以「梁羽生」為筆名,開始連載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其後梁再創作膾炙人口的《白髮魔女傳》,書中卓一航與玉羅剎練霓裳一段刻骨銘心愛情,數十年來瘋魔無數讀者,其後更改拍成無數電視和電影。近年名導演徐克亦改編其名著《七劍下天山》成《七劍》,由黎明等演員擔綱演出。
梁羽生是糅合文學與武學的新派武俠小說開山祖,金庸其後將新派武俠小說發揚光大。兩人在武林上互相競爭,私下份屬好友,梁羽生以另一筆名評論其小說較受詩詞和小說等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深,而金庸小說接受西方電影文藝影響則較重。
查良鏞則在另一場合笑說,我們在同一辦公室,公餘常一起下圍棋,是很好的朋友,他買消夜也會請我吃,又坦言兩人小說各有風格:「我的小說比較浪漫,幻想較多,梁羽生寫得規矩。」
閱讀全文......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甜蜜蜜
那天不知怎的哼起這首歌來,一唱難忘記:
黎明跟張曼玉主演的《甜蜜蜜》是導演陳可辛對鄧麗君的敬禮,拍得蠻不錯的。也許,它喚起我小時候從內地到香港的那段日子,那個時代的香港的確如此──大陸人給瞧不起,沒人願意說普通話,大家都努力擺脫鄉音,要說一口道地粵語,再夾雜一些英文片語,那才像香港人......
閱讀全文......
甜蜜蜜 你笑得多甜蜜
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裏 開在春風裏
在哪裏 在哪裏見過你
你的笑容這樣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啊 在夢裏 夢裏夢裏見過你
甜蜜 笑得多甜蜜 是你 是你 夢見的就是你
在哪裏 在哪裏見過你
你的笑容這樣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啊 在夢裏
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裏 開在春風裏
在哪裏 在哪裏見過你
你的笑容這樣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啊 在夢裏 夢裏夢裏見過你
甜蜜 笑得多甜蜜 是你 是你 夢見的就是你
在哪裏 在哪裏見過你
你的笑容這樣熟悉 我一時想不起 啊 在夢裏
黎明跟張曼玉主演的《甜蜜蜜》是導演陳可辛對鄧麗君的敬禮,拍得蠻不錯的。也許,它喚起我小時候從內地到香港的那段日子,那個時代的香港的確如此──大陸人給瞧不起,沒人願意說普通話,大家都努力擺脫鄉音,要說一口道地粵語,再夾雜一些英文片語,那才像香港人......
閱讀全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