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太上忘情


如果你不曾心碎,你不會懂我傷悲
當我眼中有淚,別問我是為誰,就讓我忘了這一切
啊,給我一杯忘情水,換我一夜不流淚

《世說新語.傷逝》
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人之所以為人,有七情六欲。有情是好的,但是情到了沾滯程度、到了為情所困的局面時,便是「貪嗔痴」的「痴」,成為了一種負累、一種枷鎖。佛家說,人有三障:貪、嗔、痴,是一切煩惱的根源,貪嗔可怕,皆從痴來,痴是三障之根。

「太上」,是覺者、悟者、聖人。既然說「忘情」,就不是沒有情,無情何須忘?有情者,把「情」當作好像忘記了一樣。為什麼呢?

釋迦牟尼原是一位王子,看到太多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無法承受,離家出走,四處尋師,歷盡艱辛,最後在菩提樹下得道;然後廣納門徒,傳授心法,希望他人能脫離苦海,這是對眾生的博愛,說到底還是有情,只是沒有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的情,總能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

莊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淵明道:「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忘言不是把要說的話給忘了,而是默默體味它的意思,不以說話來表達。忘情也是如此,忘情絕不是無情,而是有情卻不滯於物,不為物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