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雨的旋律

今天清晨,忽然下了一場暴雨,嘩啦嘩啦的把我吵醒。迷迷糊糊起來,把床頭一邊的窗戶閉上。及後,雨勢越下越大,雨水從氣窗撲入,灑了我一面。撐了起來,再關上窗子。此時,狂風驟起,劈啪劈啪,把餘下的幾扇窗全都拍合了,而我亦再次昏睡過去。

早上醒起,窗外換了風光,陽光大剌剌的直照到地上,不容人們不感到其迫人之熱力。如果不是窗上仍留有水珠,哪來尋找早前下雨的痕跡?

這,是典型不過的夏雨。看看日曆,原來前一個星期五是榖雨,下星期六是立夏。啊,夏天來了!



後記:

五月第二個星期五的早上,太陽耀武揚威了個多星期,終於收斂了,天空換上烏雲,偶爾還刮起了風。

在公司附近吃過早餐,步行回去,突然掉下幾點雨水,瞬間雨勢大了,行人紛紛打起雨傘來了。

雨落下來,一個老婦坐在輪椅上,大聲喊叫,自怨自艾,行人連忙把她推到屋簷下,給她遞上紙巾,奇怪她的家人去了哪裡。

雨落下來,一個老外,身穿深藍色西裝,兩手抓着袋子,走得不快也不慢,雖說不上從容面對,但亦無慍色。

雨落下來,天文台早已預告了,行人也多有準備,一時間街上佈滿形形色色的雨傘,就像夏天人們身上的衣飾,眼花撩亂。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生死相安安度復活節

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看了一齣暖暖溫情的《德國歡迎你》(Almanya)。這是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節目之一,講述一個土耳其外勞舉家移民德國45年後,一家三代回鄉度假的故事。

故事由家族的第三代、在德國出生的純土耳其裔表姊Canan向其土德混血兒小表弟Cenk追溯老爺爺兩代人的移民片段,與一家人回鄉的現實過程,虛實相間,構成故事的主體。影片從Cenk的一對小眼睛看世情,充滿了童心。

例如有一幕是小時候的二伯父,在移民前夕與好友話別。朋友跟他說,德國人不但吃豬肉,還吃人肉。對回教的土耳其人來說,吃豬肉是禁忌,而吃人肉更是匪夷所思。朋友接着說:「他們每星期聚集一次,吃人的肉,喝人的血。」



台下的基督徒或曾上過教會的觀眾不禁莞爾:牧師或神父分派聖餐時,會遵照《聖經》唸:「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是耶穌基督是被釘十字架、背負世人的罪前,留給門徒一同禱告、反省和記念的儀式,原來是要彰顯神的大愛,可是對於不信的人或未曾接觸過基督教的人,這個儀式卻顯得詭異非常,畢竟宗教是帶着地域文化的痕跡。

又例如另一幕老爺爺在回鄉途中,在車上猝然離世,一家人非常傷心。Cenk問他父親Gabi,老爺爺去了哪裏?Gabi把手放在自己胸前,又放在兒子胸前,說:「在這裏。」又說:「你知道水嗎?在一般溫度下,水是液體的;在寒冷的地方,水是固體的;當水沸騰時,是氣體的。」Cenk不假思索說:「爺爺蒸發了。」Gabi頓了頓,接着說:「可以這樣說。但無論如何,爺爺都在我們心中,沒有離開過。」

Gabi是老爺爺的小兒子,是他唯一在德國出生的孩子,後來更娶了德裔太太。儘管德國文化深深影響了他們一家人,三個較年長的孩子甚至要求母親按照當地傳統,與他們慶祝聖誕節,然而到了一些關鍵時刻,他們沒有尋求基督教文化或宗教的安慰,反而從大自然的無言教誨之中,領悟生命有無盡的形態、生命無處不在的智慧。

因為了悟大自然的教誨,所以尊重生命,所以儘管不同意Canan跟非土耳其人、甚至不是德國人而是英國人交往,但當知道Canan已懷孕時,老爺爺及Canan母親最終還是接受了事實,欣然期待新生命的來臨。

《德國歡迎你》描寫了文化衝突、歌頌了生命的可貴,更展現了茁壯的生命力。

閱讀全文......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身無彩鳳雙飛翼

Vincent van Gogh: Starry Night

南蓮園池(攝影:文心)

並非東施效顰,只是照片拍了出來,覺得有點眼熟,是主觀認為兩者相似,或是潛意識有意無意地仿傚?

參加了一個攝影工作坊,導師介紹了一些構圖技巧,這張照片採用的弧度/線條是其中之一,其次有幾何圖案、透視感、光與影、慢快門、逆光/背光、黃金分割等等。

工作坊的實習地點是南蓮園池。南蓮園池與毗連的志蓮淨苑均是攝影好友鍾情之地,歷久而不衰。究其原因,是這座唐式的園林,其山、水、林木、建築和小品,建設佈局都按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提出的「逸其人(以人為本)、因其地(因地置宜)、全其天(保持景物的天然真趣)」的原則,以小中見大、借景等造園手法,將山河大地融攝其中,於有限的空間呈現無限的自然真趣。

南蓮園池於設計之時,已有利用園內古建及現代設施,對內及對外推廣宏揚中國文化的願景,因此除了園內的常設的中國木構建築藝術館,還不時舉辦美術展覽、中樂演奏、戲劇表演、講座等等。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