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明月詩、兄弟情

東坡與弟弟蘇轍(字子由)手足情深,感情深厚。子由在兄長的墓誌銘上說:「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表達了對兄長的敬愛;而東坡因「烏臺詩案」下獄,以為自己必死無疑,於是給子由留了一首絕命詩:「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字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兄弟兩人年紀相近,從小一起長大,一同讀書,未曾分離,可是當官以後,由於政治的傾軋,黨爭的排擠,兩人各自遊宦於外鄉,雖然彼此相互掛念,卻長年未能相聚,只能藉詩詞抒發彼此的思念,聊以寄慰。

東坡有兩首寫中秋月的詩詞,都是與子由有關的。其一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水調歌頭》,當時兩人已經五年沒見過面。是年中秋夜,東坡邀集了許多同僚好友,在密州官舍庭園北邊的超然臺上飲酒賞月,大家暢飲達旦,好不盡興。可是,在歡愉之際,東坡不免想起為這座超然臺命名的子由遠在濟南,無法前來共襄盛會,因而產生了傷感之情。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猶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的上半闋,「我欲乘風歸去」一句傳達出其渴望遠離現實人間的想法,「猶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則暗寫自身對出世的寂寞感到畏懼,而隱含了出世與入世之間,在抉擇上的徘徊矛盾。下半闋雖然悵嘆兄弟兩人分別兩地,但卻未作淒楚之語,反而自我安慰,認為人有離合就如同月有圓缺一樣,自古皆然,沒有什麼好悲傷的,只希望兩人彼此珍重,在千里異地共享這中秋美好的月色。

第二年,兄弟兩人終於久別重逢,子由陪伴東坡到徐州上任。八月十五日,兩人更相偕好友泛舟呂洪,共度中秋。想到去年今日,東坡還作《水調歌頭》懷念子由,而此時兩人竟然能夠同在一起遊賞明月,波光粼粼,月影灩灩,這是多麼令人愉快而又難得的時光,可是第二天,子由即要啟程赴南京任職,所以雖然相聚的時光無限美好,但即將到來的離別又不免令人黯然神傷。東坡於是寫了《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詩的前兩句是寫景,描寫當夜暮雲彩漸漸散去之後,皎潔如白玉盤的明月露出臉來,散發着清光寒氣,在寂靜無聲的銀河裡慢慢地移動。在如此的良辰美景之下,兄弟兩人同聚賞月該是多麼歡愉的一件事。可是繼而一想,過了這一夜,明天兩人又將要相隔千里,那麼像今夜這麼美好的時光又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再度擁有?至此不免令人要格外的悵然感喟,因此詩的三、四兩句由寫景轉而抒情。人生總是易散難聚、好景不長,而且縱使明年今夜也有如此明亮的月色,但是兄弟兩人還不知道會分別在什麼地方觀看?

全詩雖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其背後卻蘊涵了良辰美景的歡樂、兄弟的手足情深、即將離別的不捨,與良辰難再、未來難知、人事無常的感喟,可說是意蘊豐富,含情無限。


參考資料:李怡芬《蘇軾〈中秋月〉詩賞析──兼述蘇軾、蘇轍兩人的一段中秋緣、手足情》


閱讀全文......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再來一次瀛楓行

祖谷溪的戀戀紅葉
參加了「流浪攝」主辦的攝影團,十一月底到日本四國旅遊。

說實在的,這次旅行,是給宣傳品上不同顏色的秋楓所吸引,一心是想看滿山紅葉的景致,而攝影則其次。可惜氣候暖化,只見到零星的紅葉樹,令我很是失望。不過,行程中風光怡人,而且吃得好住得好,晚晚有溫泉,也算是物有所值。

過了這次旅行,才發現自己沒有想像中般熱愛攝影。看着團友不斷換鏡頭濾鏡、調光圈快門,一個景象可以拍十多二十張的照片,而我哩?才沒這個能耐,拍了兩三張就轉移陣地。

第二個發現是,攝影很會誤導人,明明只有一兩棵紅葉樹,如果技術得宜,加上後期製作,仍可以拍出叫人「嘩嘩」聲的照片。

倉敷的花樹
團友說,我是參加了不適合的團,一個連焦距也不懂的初哥,跟了一個進階攝影團,當然是不得其門而入了。

栗林公園

不過,也有朋友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只要用心,不論器材的檔次,仍能拍出動人的照片。有了他們的鼓勵,我就不怕野人獻曝,繼在臉書上貼上團友的傑作後,在此分享我的少許照片,不是很漂亮,也不一定有日本風情,權作這次旅程的一些紀錄。

難得的紅葉樹

樹幹上的小蟲
淡路島即景
浦富海岸的日落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