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崑曲之美

余光中教授談《桃花扇》的歷史意義(圖:香港藝術節網站提供) 隨著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近年崑曲大熱,早前接連好幾次錯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去年底得悉香港藝術節有一齣《1699.桃花扇》的崑曲時,便立即網上訂票。於是大年初七,首次欣賞崑曲表演。

既然是慕名而去,自然對當中的種種原委不甚了了。孔尚任的《桃花扇》的確是預科文學史上的名詞,但好像沒有唸過原文;而崑曲跟粵曲有什麼分別,一時也說不清楚,只覺得崑曲的音樂沒那麼吵鬧,而唱腔也比較溫軟,聽上來頗舒服。還有崑曲的戲服,美輪美奐,現場展出兩套戲服,單看其刺繡,本身已是極美的藝術品。

我最欣賞的,還是導演的改編功力,把這部長達40齣的大型戲曲濃縮為三個小時的舞台劇,而且抓緊原劇的精髓,既有生旦的繾綣唱詞,也有武將拋頭顱、灑熱血的戰鬥場面,重現國破家亡的大時代之下的男女之情。

全劇最可堪回味的,是男女主角最後的選擇。兩人經過幾許曲折,終於重逢,原可再續前緣,但卻聽從道士的點化,以為國家已亡,何苦再當痴男怨女,於是雙雙遁入空門。從劇本的發展來看,《桃花扇》是借男女之情,寫興亡之感,兩人的選擇,反映的是孔尚任心中的沉痛。如果撇除這一點,我卻覺得兩人的愛沒有細水長流的元素,來得激烈,去也匆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