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只願一生愛一人

記得張學友有一首歌曲,叫做《只願一生愛一人》,很漂亮的一句話,卻未必是現實。隨着年歲漸長,閱歷增加,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一清兩楚的。只要一個人曾經投入一段感情,真心付出過,努力經營過,則無論後來兩人是怎樣發展下去,這份曾經擁有的真情都不會被磨滅,而會牢牢烙印在心坎中,成為個人歷史的一部分。

最近翻閱蘇軾的詩詞,重讀他一首膾炙人口的詞作《江城子》,悼念髮妻王弗:「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在王氏過世十年後,東坡與她在夢中相遇,回憶起兩人年輕時的溫馨場面,反襯十年來東坡所經歷的風霜,最後以曲筆寫自己對亡妻的懷念。那一份思念的深情,叫人動容。

但是當我們翻開東坡的年譜,便知道在王弗去世後的三年,東坡續娶王潤之為妻,而在寫《江城子》之時,朝雲已入門,後來做了他的侍妾。那麼,東坡這首悼亡詞究竟是真情還是假意?

四川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蘇軾像》
(圖像來源:四川眉山三蘇祠博物館《蘇軾像》)
我想,除了思維模式和社會背景的不同外,東坡自己已說得明白,他對髮妻的感情是「不思量,自難忘」──曾經同甘共苦的夫妻之情,由始至終忘不了,不用刻意去記掛,亦自自然然在潛意識中浮現出來。

大家都說東坡是大文豪,我覺得東坡除了文學成就非同凡響外,他的作品總表現出獨到的思想和體會,給讀者啟發良多,是他超越其他作家之處。

順帶記一下東坡這兩位妻妾。王潤之陪伴東坡走過他人生的高低起伏。東坡因烏臺詩獄而眨官黃州,家境貧困,心情抑鬱,在《後赤壁賦》中,他跟朋友是「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還是妻子體諒地說:「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得妻如此,乎復何求?東坡於是把體貼的妻子寫入文中。

在東坡仕途最風光時,王潤之去世了。晚年的東坡只有朝雲作伴,她自願跟隨東坡流亡到惠州,東坡很感動,為她作詩填詞,對她用情之深,已超越一般的男女之情:「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陽台雲雨仙。」(《朝雲詩》)、「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西江月》)。可惜,朝雲在惠州因疫病而亡,終年僅三十四歲,東坡給她寫墓誌銘,感激朝雲跟隨他的二十三年間,始終「敏而好義」、「忠敬若一」,其悼亡詩更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 (《悼朝雲》)

葉嘉瑩教授說:「蘇軾固未能全然忘情,更絕非不及情者,然其高曠之資稟,則又使其不欲為情之所拘限。」其實,東坡是很「多情」的人,妻妾、弟弟、師友、黎民、山水......都成為他談情的對象。就因為他多情,我們才誤以為他薄情。

2 則留言:

Eric 提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浪漫地說,蘇軾有一位很體貼的妻子﹔不浪漫地說,這可能只是杜撰。忘記了看過哪個壞蛋的考證文章,常常令人有很多不浪漫的想法。

〈前赤壁賦〉是我最喜歡的。提到〈前赤壁賦〉,倒反過來令我想起張學友。他在〈男人四十〉飾演教師林國棟(好似不是這名字),也很喜歡這文章,這文章貫穿了他們的故事。不過,直到現在,我也不知編者何以選這篇文章,不知是否有深意。

文心 提到...

沒有看過《男人四十》,所以無從給意見。可是,《赤壁賦》的確是千古絕唱,〈後赤壁賦〉境界迷離,充滿道家色彩;〈前赤壁賦〉談「變與不變」,融和佛理與自然界的現象,千百年來撫慰多少顆懷才不遇之士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