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
我足足花了一個月時間研讀《禮記正義》的注疏,期間也查閱了其他經書,以及翻看近年中港台三地出版的《禮記》導讀書籍,以了解不同意識形態的現代人在理解《禮記》上的差異。真正落筆寫這份報告,其實前後不超過兩天,一個晚上寫了1,400字,另一個星期天寫了3,000字,結果報告正文共六頁4,400字,老師要求的是3,000字以上,不知會否因此扣一點分數呢?
拉雜寫了一堆數字,可是我要說的重點是,原來「學而時習之」,果真是「不亦說(悅)乎」!讀書本來就是一個自我完成的過程,儘管過程並不一定是享受──在一個個深宵晚上,對着電腦,抱着一本本又「注」又「疏」又「正義曰」的書籍,再翻翻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有時的確很難與睡魔爭勝!
但是,我相信沒有事情是枉然的。這學期修讀《禮記》,我才恍然大悟,認識到中文其實是「經史子集」的合成體,好比一棵大樹,經學是根部、是基礎,而詩詞歌賦則是後來才開出來的花果。從前誤把「中國是詩的國度」理解為詩是中文的核心部分,把文學等同國學,原來是很膚淺的!現在說起來也真慚愧!
聖誕日和爸媽談起我這個「大發現」。媽媽問我,在今時今日,讀這些經書,還有什麼用途?我不大會給她一個圓滿的答覆,我只把自己的體會告訴她:讀書是讀大道理,但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處理小問題。怎樣把大道理應用在小問題上,就考你融會貫通的功力,以及你怎樣把書本上的大智慧轉化為己所用。
延伸閱讀:
.為人生賦予意義
1 則留言:
讀書本身就有自足價值, 何需一定要考慮"怎樣把大道理應用在小問題上"呢?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