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內觀體驗雜記

這次十日內觀課程是由香港內觀靜坐中心舉辦。雖然這裏環境談不上優美,設備也很簡單,但課程的內容和安排仍有令人津津樂道之處。

生活
這十天,我們像是沒落髮的出家人,過着修道的生活。每天四時天還沒亮就爬起床來,晚上九時多便上床睡覺。一天靜坐十個半小時,晚上聆聽開示一個半小時,另外清醒的五個小時便用來吃飯、休息、洗澡和洗衣。

未能食素
課程期間,中心為學員提供素食,其水平像是住家菜,不怎樣特別,但也清新可口,尤其是長時間單調的靜坐後,看到紅紅綠綠的食物,驟然覺得世界回復色彩,滿心歡欣。

清晨6:30,我們完成了兩個小時的靜坐。法工(義工)為我們準備了八寶粥(也加入番薯、腐皮、紅棗等)、炒麵或炒蘿蔔糕、麵包片(有烘爐,也有多款果醬),以及飲品沖劑(如可立克、阿華田、咖啡、奶粉等)和印度奶茶。

早上三個小時的靜坐後,11:00我們離開禪堂,第一時間打開鍋蓋,享用兩大盤的瓜菜(夾雜了雲耳、菌類等佐料),以及白飯和湯水。

由於有「過午不食」的規定,下午四個小時的靜坐後,5:00是沒有正餐供應的,只有茶點,可以吃水果(如蘋果、香蕉、橙、梨),也有飲品沖劑、檸檬水和蜜糖水,用以補充體力。

至於份量是否充足,這跟天氣和個人身體狀況很有關係。這個夏天,我都沒太大胃口,因此不會因為茹素而吃得不飽。只是到了第七天,開始有「口淡淡」的感覺,想吃香口的食物;晚上睡在床上,掛念着蟹肉的清甜。

未能食素,不脫「食肉獸」的本質。

開始靜坐時的領悟
  • 在一息之間,妄念與雜念以千軍萬馬之勢,生起再滅去,其速度之快與數量之多,令人咋舌。
  • 妄念、雜念與正念同時並存,就算是對修道之人來說,亦復如是;但適當的修習能訓練人對妄念和雜念的控制,並能增強正念。
  • 靜坐時間長了,肌肉會梗痛,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痛」不一定是「苦」。「痛」是客觀實相,而人有嗔恨與貪愛之心,避苦求樂,於是身體的痛楚便成了「苦」的來源。
  • 知識與體驗的分別:在修習期間,我們學習以平等心來看待愉悅和不愉悅的感受,不要為此而產生貪愛心或嗔恨心。這些顯淺的道理,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聽過,甚至也曾說過。可是,在內觀時,因為要保持姿勢一小時之久,不時會疼痛難耐,自然很想快點結束修習,這個意念就是嗔恨心的生起,而自己卻完全不自覺,要到開示時給老師提醒,才猛然警醒過來,深深感受到知識與體驗是兩碼子的事。

禁語
課程中最美妙的安排,便是禁語。學員之間,不可以言語或身體言語溝通,不可有眼神交流,不可有身體接觸,到了第十天早上這「神聖的靜默」解除後才可交談。

於是,這十天便「奉旨」不用與人打招呼,見到人也不必堆出笑容來,說一堆言不及義的說話,也不用從別人的眉頭眼額中猜度他的心情。這一輩子,從沒像這十天一般活得這麼輕鬆自在、不必擔心遭人排擠。

娛樂
在一個不能交談、不能用紙筆記錄抄寫,沒有電視、電腦、上網、手機、收音機、報紙雜誌的環境中,每天能有什麼娛樂?不就是洗澡和手洗衣物!

對,在一天最炎熱、也最少人用廁的中午,我默默享受溫暖的清水在身上、頭上流動的暢快感覺,抹乾身體和頭髮,換上乾淨的衣物,再默默地在桶子內注入清水,加入洗衣粉,把衣物洗滌,換水再洗滌,然後掛起來晾乾。生活,很簡單,很美好。


閱讀全文......

內觀:以警醒平等的心觀察感受

奚淞:光與落葉
剛完成十日的內觀課程,體驗頗深,感受良多。課程中提到,能夠修習內觀,學會正法,是要很大的福報。這,所言極是。

內觀(vipassana)學習了悟「苦」的來源,透過身心互通的道理,達致根除「苦」的生起。

舉例說明,靜坐時間長了,肌肉會梗痛,「痛」是客觀的實相,是很正常的現象。可是,「痛」不一定是「苦」;如果「痛」等於「苦」,就不會有人坐了一會便痛得呱呱叫,有人卻不動如山。

人接觸外間實相後,所產生的感受,是受到累世積累的「習性反應」(sankhara)的影響。不愉悅的感受固然會令人苦,得不到愉悅的感受也會令人苦。內觀透過修練平等心(equanimity),知道萬物無常(anicca),毋須對各種感受抱有嗔恨心(aversion)或貪愛心(craving),從而減弱習性反應,根除苦因。

以上簡單說明了內觀的理論,但學習內觀需要親身體驗,而非智力的思辯或感官的領受,所以不打算介紹課程的內容或技巧,下一篇寫一寫這十天的感悟。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詞別是一家

朋友回了一個電郵,說李清照是詞人,不是詩人。

這,視乎我們怎樣理解詩詞。如果把「詩」作為韻文(就是押韻文章)的統稱,詩詞可以是同一個概念。如果深究詩詞之別,則是另一回事。

現在我們一般都是把詞「唸」出來的,但詞在晚唐五代出現之時,其實跟我們的流行曲一樣,是唱出來的,而《漁家傲》就是「詞牌」,即這首歌的曲調(旋律),所以常常看到同一個作者或不同作者會就同一詞牌填上不同的詞。「詞牌」規限了一首歌的字數、句數、平仄、押韻的位置及所屬的韻部等。

就風格上而言,詞原是歌女唱給觀眾聽的歌詞,因此是靡靡之音,以婉妁為正宗。後來,士大夫也填詞,以男性的身分寫女性的情思,「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張惠言《詞選序》)。張惠言的意思是,詞透過男女之情,說一些幽微、隱約、哀怨、難以滿足、不能用普通言語說出來的情思(換言之,未必真的在寫男女之情),於是「言外之音」便成為詞的特色。

以王國維的說法,就是「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不過,以上這一些只是從詞的源頭說明詞的特色,一路發展下去,不同的作者卻賦予詞異於它原來的風格。

開其變者,莫如蘇東坡。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的詞比柳永如何?』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子兒執紅牙拍,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對於蘇東坡的「變革」,當時的人們並不很欣賞,上面那位幕士便不無揶揄之意,只是東坡不以為忤。李清照強調「詞別是一家」,覺得東坡他們的詞是「句讀不茸之詩」,而她自己的詞自然是婉約派。

然而,李清照的詞也豈是一個「婉約」可以了得?清人沈曾植評為「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上次所引的《漁家傲》便有一種神駿的英氣。

最後,以李清照一首絕句作結,體味一下易安詩詞之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星河欲轉千帆舞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漁家傲》

清‧崔鏏:《李清照像軸》
說來汗顏,原來從沒在博客上寫過李清照。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的首席女詩人,我居然只記得蘇東坡,卻忘了李清照,真是罪過。

李清照經歷南北兩宋的交替,一生大上大落,反映在作品中,形成前後風格的迥異。

她出身名門,早年生活優裕,與夫婿情投意合,鶼鰈情深,筆下盡是兒女情長: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可是,靖康之難後,金兵入主中原,他們流落南方,夫婿病死,自此李清照境遇孤苦,詞風一變,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之作: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文首的《漁家傲》是李清照晚年的詞作:在一天的晨曦時分,她睡醒過來,外邊是「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好美的景色!筆鋒一轉,刻下的自己,年歲將盡,「彷佛夢魂歸帝所」,回望這一生,「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徒然空有詩名,但孑然一身,好不落寞。

然而,李清照畢竟非一般女流,她學富五車,在沉痛的情思中,有超曠之志,她說:但願乘坐莊子的大鵬鳥,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除自我,與天地精神同往。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手機掉進水中怎辦?

怎麼辦?

第一,當然是第一時間立即把手機打撈上來;
第二,二話不說,把電池拆出來,即使手機可能還開着;
第三,用紙巾或乾布把水份完全拭乾;
第四,用吹風筒以冷風制式把手機內內外外吹乾(約一小時);
第五,放在一旁數小時,然後開機試試看。

以上資訊,由遊學途中的小妹提供。她到郊外旅行,不小心手機從衣袋內滑出,掉落泥濘水中,同行朋友於是這樣教她,結果托賴,智能手機安然無恙。

下次若遇上同類不幸事件,別慌張,跟着以上步驟做一次,應無大礙。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停下來,等一等

立秋之晨,迎來了驟雨,迎來了陣風,叫人從昏熱的暑氣中稍稍回過神來,沉澱一下思緒。

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
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
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
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樑坍塌,
不要讓道路成為陷阱,不要讓房屋成為廢墟。
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嚴。
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被這個時代拋棄。


台北,論雄偉不及北京,論奢靡不及上海,論歷史不及西安,
論嫵媚不及杭州,論活力不及深圳,論美食不及成都,
但台北可能是最好的中國城市,因為它最溫和,讓人舒服。

在當前大國崛起,作這樣的比較,是否不合時宜?不懂發展的硬道理?

有時候會想,從鴉片戰爭以降的一百年,中國也許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承受了太多的苦痛,以致一有機會,便不顧後果、不計成本、不惜任何代價,直奔上高速的發展大道上,頭也不回地與以往的貧窮和落後一刀兩斷,那怕犧牲的是「人禽之別」、剝削的是不能復原的大自然?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七月七日乞巧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差一點忘了今天是七夕節。以前的婦女會在七夕節時於庭中陳列瓜果、鮮花、胭脂,向天祭拜,祈求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因此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既然記起來了,當然不可不引用秦觀的詞作來「湊湊熱鬧」。七月七日,相傳天上的牛郎織女兩星於這晚相會,後世以此日為情人節。秦觀便以這個故事為題材,歌頌人間愛情的詞。最後兩句讚美真摯不渝的愛情,成為廣為傳誦的格言警句。

選一首歌慶祝七夕節?在久石讓為宮崎駿動畫配樂中聽到以下一首,不知是出自哪部電影,然而久石讓演奏的部分剛健有力,而他所指揮的提琴手則柔情似水,兩者合作無間,頗能與牛郎織女的情懷暗合: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女人心

《明報》副刊有一個「女人心」的專欄,由黃明樂、陳惜姿和屈穎妍輪流執筆。

黃明樂是前AO,英國留學回來後,2007年擔任梁家傑角逐特首時的競選經理,後來以自由人身分從事不同的職業,譬如電台主持、補習社的通識科老師等等,出版了幾本著作,包括剖析香港教育問題的《港孩》和《通識教港孩》。

陳惜姿是記者出身,現在於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當導師。她的文章主題圍繞教學生涯、兩個兒女,以及時事新聞等等。

屈穎妍也曾當過記者。她是「超人」林超榮的妻子,兩人都富有幽默感,常在專欄中寫她三個女兒的趣事,流露另一番母親心事,最新的著作是《怪獸家長2》。

三位作者是同中有異,黃明樂雖未當母親,但在教育界打滾,對今日的教育問題有獨到見解,不過有時可能較理論化;陳惜姿性格認真,往往較易走入兩難的處境;而屈穎妍則在指出問題的同時,自有一套的應對之方,不會令人太沉重。

三人之中,我偏愛屈穎妍,不僅是她有幽默感,更是她有舉重若輕的能耐。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彳亍地平線

因為馬家輝的介紹,開始留意林悅。

林悅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愛好旅遊,曾經放棄飛機,改以搭車或行走的方式,用了整整兩年時間橫跨歐亞大陸,回來以後寫成兩冊《彳亍地平線》。


放下了背包的林悅,開始以旅遊為業,成為旅行策劃者,透過網絡,組織了自己的「半自助旅行社」LevArt。LevArt,是Travel 倒轉過來的拼寫。當我們逆向行走,旅行就是離開的藝術(Lev,讀起來是英文的Leave,即離開;Art 則是藝術)。

於是,她策劃的行程,會讓參與者體驗搭乘公共交通(可能與雞鴨同車),住進貼近當地人的旅舍或住宿,到市集買菜自己做飯等,也有學習攝影的旅團。通過旅行的方式,讓旅者走進人群,對一個原本陌生的地方更了解,縮短彼此的距離。這,就是林悅心中旅行的真正意義。

試看看她策劃的蒙古國之遊:
「蒙古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國家,一離開首都烏蘭巴托,就是一覽無遺的草原。廣袤的大地承載了幾千年的畜牧文化,人民的生活還是非常的傳統。我們住在與蒙古家庭毗鄰的蒙古包,必須自己砍柴生火取暖,自己做飯。我們趕路的時候是在長時間的顛簸中前進的,因為柏油路不多見,大部分時間就像是在汪洋的大海(草原)顛盪,遠方永遠是地平線。我們在草原上和蒙古司機玩摔跤,徜徉在大地上睡午覺,入夜時份沒有娛樂,大夥兒要不在蒙古包外揚頭觀望猶如銀河系的星空,就是躲在蒙古包裏大喝伏特加高歌,那呼呼聲吹過的寒風,成了我們回憶蒙古時最動人的伴奏。」

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你心中的旅行,但無可置疑,對林悅與她的團友來說,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和體驗......

閱讀全文......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小確幸

陳惜姿在專欄中轉介「小確幸」這個詞彙,出自村上春樹的手筆,是「微小但確切的幸福」的意思。

村上的「小確幸」,是自己選購內褲,把內褲洗乾淨,摺好然後整齊地放在抽屜中。陳惜姿的「小確幸」,是行山之後,大汗淋漓,回家洗澡後,神清氣爽;中午正要一個人吃悶飯,手提電話響起,是另一個悶人找人吃飯......

於是,「小確幸」就蘊含着對生活種種小節的觀察、欣賞和熱愛,用心感受生活,洋溢對生活的感恩之情。

上星期去福智慈善基金會三日兩夜的「生命成長營」,營中反覆提醒我們一件事,就是「觀功念恩」,恩情者,可能是顯然而見,或者要從觀察中察覺,又也許要我們倒個頭來,對逆境菩薩,發出感恩。

「小確幸」大抵是從觀察中發出的感恩之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