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中心提供的合成照片)
這是獲得「建築師學會年獎2009」的鑽石山火葬場。參加這次活動,純粹因為看到這輯照片,覺得這個建築物很美,就報名了。
香港建築中心邀請了負責這個項目的建築署建築師麥尚青先生當嚮導,向參加者介紹鑽石山火葬場的設計理念、建築特色、綠化規劃等,並帶引我們到靈堂和焚化爐大堂參觀。
(攝影:文心)
入口處是一個環形設計的小庭園,直立的石板相間而立,上面種有攀爬植物,支撐兩條不寬不窄的樓梯。麥尚青告訴我們,這個設計是來自傳統「天圓地方」的概念,並採用中國建築物的南北中軸對稱設計,滲透莊嚴的氣氛;平台上,四組荷花池和走廊劃分出四個舉行儀式的禮堂,把人流分隔,讓家屬有一個安靜的空間。原來如此,怪不得這座建築物會予人寧謐的感覺。鑽石山火葬場是一項重置工程,舊有火葬場使用30多年後,老化嚴重,於是建築署投入2.3億元重建,其中8,000萬元是用來購入來自德國的焚化爐系統,火化遺體比舊有系統快近五分一時間,更可先清除二噁英等有害氣體後才將煙排放出來。
既然來到火葬場,參觀者不免會問及生死的問題。原來我們平常說「骨灰」,但家屬收到的只會是經磨碎後先人的「骨」,而棺木、陪葬品等燒後成「灰」,兩者是不會混在一起的。
在焚化爐大堂,我們眼前的景象,難得一見。
- 一副副棺木放在焚化爐前,等待燃燒。時間到了,一輛類似起重機的車子把棺木放在輸送帶前,鐵閘打開,送進焚化爐,鐵閘落下,快要關上時,突見火光熊熊,一切塵歸塵,土歸土。
- 另一幕,棺木自靈堂上經自動輸送帶,送到下面的焚化爐,我們站在地下室參觀,看見一副棺木鋪上了白色的麻布,中間寫上端正的毛筆字「生我夠勞」,下款是潦草的「孝子XX泣上」,旁人頻頻拍照,我卻紅了眼眶。
離開鑽石山火葬場,再望門前石柱上的對聯,想起麥尚青說,這對聯正正是他們設計這座建築物的目標,故抄錄下來:
造物本無憑 須知 哲同歸 愚同萎
陰陽今異路 但願 留者壽 去者安
相關資訊:
4 則留言:
每年都去兩次,新部是剛開放的,還未有機會到過,如果妳不說,還沒有興趣去多看呢!因為去已變成習慣,就損失了多看、多思考的動機了。
看到照片, 還以為是歐洲的.很美.
生我夠勞, 只願能為生我育我的減苦添樂
友人的分享, 開闊了我們的眼界.
有你的分享, 感謝.
對不起,現在才看到你的blog. 入口的對聯並不是如麥生所說是這個項目的主題概念, 而是重建前原有的.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柱上的離和坎的符號:可讀作'既濟'和'未濟',是周易第六十三及第六十四卦. 前者比喻"完成了",後者比喻"還未完成". 都是這個項目的主題概念, 也是中國哲人對生和死的看法:死亡不是一切的完結,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圓形花園中的石頭,是在開工時發掘出來的,現在在新的環境中發揮新的作用,擁有新的生命,也是這個意思.請原諒麥生,他並不是設計組的成員.原設計組的成員己各散東西,不方便做響導.不過希望現場的氣氛能夠引起人參透生死,從而淡化悲傷,是這項目的一個目標.
謝謝樓上朋友指正。也許不是麥生說得不對,而是我記錄有誤。
《周易》有「既濟」與「未濟」兩卦;《心經》有「五蘊皆空」(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空」不是否定萬物存在的虛無主義,而是說,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起緣滅。領悟了「空」的智慧,便知道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變化無常。凡事不必過於執著,不要為外界環境的好壞而喜憂,也不要為自己心情的好壞而樂悲;參透生死,便能超越苦惱與厄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