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七月底再次參觀時;攝影:文心)
看畫期間給朋友打電話,告訴她我在藝術館,她帶點不安地說:吳冠中過世了,好像是星期五晚上的事。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是吳老接受訪問時,談到近年大量把作品捐贈給各地美術館,是懷着父母的心腸,希望把愛女(畫作)快快嫁到好的婆家去。這位父親是否早已有感自己將不久人世,所以把女兒一個接一個送出去,讓畫作得以公開展示,確保記錄着傳統中國如何努力不懈與現代接軌的百年歷史,不會湮沒在紛擾紅塵之中?
我對國畫涉獵不深,不會畫,也談不上會賞畫,只因曾替香港藝術館工作,喜歡到藝術館瞎逛,鍾情予人安詳、平靜、無限想像空間的繪畫。西洋印象派畫作和中國新派水墨畫都是我的心頭好,愛其色彩之豐富而溫和。
(圖像掃瞄自香港藝術館的展覽單張)
吳冠中、他的同學朱德群、老師林風眠,對三位的畫作,我都有一種說不明白的喜愛,總是呆呆地站在他們的畫作前,看得出神。他們的畫,說是中國畫嗎?不完全是,非一般的。西洋畫嗎?當然不是!但那些顏料、用色、構圖,以至具象的描繪、抽象的造型,明明都是帶着西洋畫的痕跡。也許,他們都是學貫中西的畫家,少年時代出國留學,戀上油畫,然後人大了,歷練多了,最終還是回歸東方。
吳冠中是畫家,也是作家(著有170多萬字的文叢七卷),認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所以常為自己的畫作題寫一段段亦詩亦詞亦文的解說。看他的畫,看他的文字,看他的書法,已讓我咀嚼再三,樂此不疲。用他的話說,是「語言無能表達形象之真諦,形象也無能展示語言的意蘊」,而中國書法,最最能夠表現一個人之性情。吳老的字,我覺得不算很美,但下筆迂迴曲折,仿不能一氣呵成,也許是個心思縝密、反覆思量的人。
看過畫展後,仍意猶未盡,到書店翻翻他的複印畫作、光碟介紹、圖冊、印上他作品的環境袋等等,最後買了一本《吳冠中畫作誕生記》,採用畫作與相應文字配搭起來的形式,方便讀者理解他的創作理論和過程。書店賣得一點也不便宜,但記起上次林風眠畫展時出售印有《秋色》的絲布,我左思右想沒買成,至今仍有遺憾之感,所以這次大破慳囊,也當作對吳老的紀念。
相關資訊:
4 則留言:
昨晚聽到電台報道大師的死訊,說雖然他的畫作價值連城,但他一生從不追求富貴,生活樸素,寧願把畫作送給各地博物館...我想這就是一種文人的風骨,也不知現在年輕的一輩藝術家,還是否保有這種氣質?
默泉
現在年輕的一輩藝術家還是否保有這種氣質?恐怕少很多了,吳冠中自己就曾炮轟美術協會、作家協會、畫院等帶有官方色彩的藝術家組織,搞活動不外乎展覽、大賽、評獎,「人家肯出錢你就辦,跟妓院一樣」;畫家千方百計與相關官員拉關係、拍馬屁,就是為求得名銜好去辦展覽、炒身價,喪失藝術家風骨。
我只早妳幾天去看過,想不到... 無常啊!
看了你的文章, 淡然有韻味.細細品嘗了.
昨晚也寫了一文, 與你分享.
《方生方死 — 記獨立風骨吳冠中》
http://joyloveclub.cafeofjoy.com/?p=147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