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翁老師的故事中,介紹了一個頗有意思的處理情緒的方法,姑名之「我不是我的情緒」。
翁老師憶述整個舉牌發言及面對傳媒的過程,期間他湧現很多情緒,譬如憤怒、虛榮和迷茫。
當天他得悉下午有對談會,便跟中六同學討論這次政改,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時不自覺地愈說愈大聲,忽然有同學說:「翁sir你有很大怒氣呢!」一言驚醒夢中人,他認真審視自己站出來的動機,是要發泄不滿?還是要表現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後,他選用「我不是我的情緒」的工具。結果,翁老師在會上平和地舉起「超錯」紙牌,理性地表述對政改的意見,更發表創意言論。
會後他被十多名記者包圍,在他身上找到血癌教師的賣點,好幾家傳媒接觸他,讓他因能登上雜誌封面而感到亢奮和虛榮。然而,當他看到校長的一臉疲憊時,便知道所有壓力都加諸她身上,而她卻沒向翁老師施加任何壓力,只表示希望學校能保持一向低調務實的作風,做好教育工作,至於翁老師是否接受傳媒訪問,則留待他自己決定。那時候,他迷茫了,於是再一次用「我不是我的情緒」這工具去審視自己,看到了更重要的價值,所以放下了個人的榮辱得失,清晰地婉拒傳媒的採訪。
我≠我的情緒
- 情緒的最大特色,是來得急、去得快。當「我」感到憤怒、恐懼、悲傷、無奈,毋須絕望,因「我」不等於我的行為,也不等於我的情緒。所有行為和情緒都是暫時的。如果「我」懂得善用情緒,便可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推動力,讓自己表裏一致,創造美滿的成果。
- 這個練習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首先,閉上眼睛,讓自己放鬆和專注,體驗此時此刻的內心感受,然後說第一句話:「我不是我的憤怒 / 亢奮 / 虛榮(或其他情緒,如悲傷、內疚、自卑等)」,目的是讓「我」與我的情緒保持距離。接着說:「我擁有我的憤怒 / 亢奮 / 虛榮(或其他情緒)」,目的是讓自己清晰知道,我要取回情緒的擁有權,我才是情緒的主人。
- 重複說這兩句話:「我不是我的憤怒,我擁有我的憤怒」,便會意識到自己不必成為情緒的奴隸,不必被情緒控制,內心便會愈來愈清晰和安穩。
- 當「我」開始平復下來,便可說最後一句:「現在我有憤怒(或其他情緒)的感覺,我選擇_____。」任何選擇都是可以的,因為這是「我」的選擇,只要「我」為自己的選擇完全負責便可。如果這刻自己仍然充滿負面情緒,便需重複說頭兩句「我不是我的憤怒,我擁有我的憤怒」,直到情緒平靜了,才開始說出最後的句子。
- 語言是有力量的。我們說「我有憤怒的感覺」,因為這清晰表達「憤怒」只是我在特定時空下的體驗,不是「我」的本質。相反,我們若說「當我憤怒時……」,就彷彿整個人只剩下憤怒,憤怒彷彿變成「我」的本質,我便無法逃脫了。
延伸閱讀:
.周華山創辦的自在社
.翁志明老師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