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在田裏種麵包

馬屎埔村的兩種野草(攝影:Cynthia Wong)

「對土地的感情是種信仰。」看到這照片,唸到這標語,你以為,自己在台灣。可是,不是的,這是香港,香港粉嶺的馬屎埔村,就在聯和墟綠悠軒和帝庭軒的對面。

早年馬屎埔村的原居民都是種植稻米的農夫,二戰後,內地移民洶湧來港,入住農村,向原居民租田務農謀生,改種蔬菜,於是馬屎埔村逐漸變成一條非原居民的村落。政府於1998年起發展粉嶺北,興建大型住宅,馬屎埔村的一半土地便被發展為高樓大廈;2007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宣佈籌建新發展區,作為促進香港經濟繁榮的十項基建工程之一,並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 / 打鼓嶺為新發展區,而馬屎埔村便在發展區之內。(按此查閱計劃詳情

雖然計劃仍在諮詢階段,還未落實,但大型發展商如恆基已虎視眈眈,不斷向業主收地,趕走在土地上耕種的非原居民,哪管他們已在這土地上生活了三、四代人,卻任由農地荒廢,長滿野草。於是,馬屎埔村便日漸凋零。

2010年,年輕的第三代農民在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上建立了「馬寶寶社區農場」(Facebook博客視頻頻道),與都市人分享香港的農村生活、有機耕種的方法和農作物、農地生態的復育、各種天然用品及食品的製法等等。

年半前,參加過他們的「永續農業耕種工作坊」,剛過去的週日又陪伴愛吃麵包的小妹參加他們的麵包工作坊,原來做麵包並不像蛋糕般困難。猶記得中學家政課每次做蛋糕都弄得一團糟,自此對焗爐患上恐慌症。不過,這次做麵包挺容易,當然麵包是否鬆軟可口還是要看手勢與功夫,但至少味道可以,沒有一塌糊塗就算是很不錯了。

工作坊除了教授麵包的製法外,還介紹做麵包的各種材料,包括麵粉、鹽、糖、牛油、酸種、乾果、肉桂、果醫等等,簡介它們的來源,分辨怎樣才是天然有機,解釋化學合成品對人體健康的損害。

材料中最特別的是酸種,這是天然的酵母,由高筋麵粉及水發酵而成,是一種生物,需每天培養,即每天均須混入麵粉和水,讓酸種保持活潑,才可以發酵出鬆軟的麵包。

古麥麵包(攝影:Cynthia Wong)

玉桂卷(攝影:文心)

2 則留言:

helen 提到...

看到麵包,肚子餓了。

自做麵包,真歡喜。

yc 提到...

做麵飽很愉快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