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當印象派遇上浮世繪

朋友知道我愛好龐雜,讓我寫一寫梵谷(Vincent van Gogh)。

最初接觸梵谷,深被他後期作品所觸動,這些作品用色絢麗,畫面充滿生命力,不失幼兒的樸拙童真,卻技法純熟。

梵谷一生坎坷,後更患上精神病,37歲自殺身亡。在世時窮愁潦倒,靠弟弟接濟維生,身後畫作卻炙手可熱,價格飆升,這不啻是一齣悲喜劇。

有一年到北海道旅行,旅遊車途經一間美術館(忘了是在小樽或是札幌),看見正展出梵谷的作品,滿心歡欣。剛好我們旅行團在附近觀光,有一段自由活動時間,於是跟團友說了一聲,便徒步走回美術館,買了所費不菲的門券,入場短暫參觀。

展出的不是梵谷的原作,而是用一塊塊細小的彩磚,砌出梵谷畫作的畫面。儘管不是原作,但彩磚畫較書本或電腦螢幕顯示的要大很多,我不知道原作有多大,但身邊的彩磚畫倒有大半個人的高度。當梵谷傾注他畢生之力畫成的鮮黃向日葵,彷彿從畫面中撲出來,跟你招手,那一種震撼力,不下於在田野中看到一大片聳立的向日葵。

說到日本,不可不提日本浮世繪對梵谷的影響。

浮世繪(Ukiyo-e)是一種版畫,源於17世紀的德川幕府。「浮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現世,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例如人們日常生活、風景、戲劇等等。

浮世繪由原畫師、雕版師、刷版師三者分工協力完成。原畫師將原圖完成後,由雕版師在木板上雕刻出圖形,再由刷版師在版上上色,將圖案轉印到紙上。要上多少色就必須刻多少版,因此顏色越多,製作過程就越繁雜。

自19世紀中期起,歐洲從日本進口茶葉,茶葉的包裝紙上印有浮世繪圖案,其風格影響了當時的印象派畫家。梵谷在巴黎時與印象派畫家互有往來,而其中馬奈、羅特列克都對浮世繪情有獨鍾,於是梵谷也曾臨摹多幅浮世繪,並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後的作品中。

例如Le Père Tanguy(唐基老爹)畫面中有多幅浮世繪畫作,而帽子所呈現的環境色彩、衣服皺摺的描繪、雙手捉握動作的線條描寫、亮面及暗面的層次處理等,都有浮世繪技法的影子。

其他的例子,如The Bridge in the RainThe CourtesanThe Sower等,以至他後來的畫作,其鮮明的輪廓、強烈的對比用色、畫面的切割,都明顯受到浮世繪的影響,均可於梵谷博物館中窺見一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