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黃州東坡赤壁景區 |
說是「貶官」,不過是委婉的說法,實情是他當了政治犯,下放到黃州給看管起來。到底發生什麼事,令這位仁宗皇帝口中的「宰相之才」淪落為政治犯?這其中有一段故事......
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推動「熙寧變法」,朝中上下有很多人反對,令朝臣分裂成新、舊兩黨。蘇軾的態度是他不反對變法,但認為不能操之過急,而且對一些新政策並不苟同,因此被劃為「舊黨」。在剛愎自用的王安石的主政下,舊黨中人紛紛外派到地方去,蘇軾也是一樣,他曾到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當地方官。
蘇軾天才橫溢,少年得志,難免有點鋒芒畢露,口沒遮攔,每每在地方上看到新政的不當與擾民,便寫到詩句中,得到廣大傳誦,引得新黨中人牙癢癢,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終於,在1079年,他們逮到一個機會。
蘇軾轉任湖州太守上奏的謝表中寫道:「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文中「新進」、「生事」,隱含對新黨的指責,御史便告他諷刺政府,然後再摘取他的詩句,指他對皇帝不忠。於是,蘇軾便在湖州任上,被逮捕到京城受審,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130多天的牢獄生涯,是蘇軾這位大才子一生最大的屈辱,也是最接近死神的一次。幸而,朋友的多方營救、太皇太后的臨終游說,終於讓他重獲自由。
蘇軾謫居黃州,官位是團練副使,是個小職位,薪俸不足以一家大小的生計開支。於是,友人馬正卿為他求請營地數十畝,讓他們可以躬耕自給,自此蘇軾就在城東外的小山坡耕種,於是他給自己起個名號叫「東坡居士」,這就是我們可愛可親的東坡的誕生之時。
回頭再說「烏臺詩案」,究竟御史摘取了什麼詩句,幾乎置蘇軾於死地?
當時《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出版了,御史舒亶找了幾首蘇軾的詩,上奏彈劾說:「至於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漫罵,而無復人臣之節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錢(指青苗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鹽鹼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爲主。」
蘇軾下獄後,御史臺從四方八面抄獲他寄贈別人的大量詩詞,有一百多首在審問時呈閱,他對大部分指控,都無奈地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
然而,有的指控曲解附會、無限上綱,十分牽強。最明顯的是《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詠物詩,詩人以此表達自己有如檜樹一般挺拔不屈,副相王珪卻說:「陛下飛龍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倒是冷靜地回答:「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朕事?」
經歷這場的文字獄後,蘇軾的作品在題材、思想和風格上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發配黃州後,他有一段時間意志很消沉,但正是人生的困頓,使他在文藝上起一次飛躍,讓他由一位單純的才子蛻變成不朽的風流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