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赤壁賦》給我的感悟

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東坡被貶黃州,政治上很是消沉,但卻是他文藝上的豐收時期。1082年的晚春,他寫下了《寒食帖》,同年七月及十月又分別寫下傳頌千古的前、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是我高中中文科的範文之一,我印象深刻,中間有一段由主客對話引申出來的哲理,很是精彩,我終生難以忘懷。猶記得,我初畢業踏進職場,遇到很多不遂心的事,當時我便在晚上抄寫《赤壁賦》,以舒解心中的鬱悶。

那一段主客對話的由來,是東坡一行人泛舟遊於江上,客人吹奏起洞簫,「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與當時他們「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的歡樂氣氛不甚諧協,於是東坡便問客人所為何事?

客人從他們赤壁之遊,想起了曹操這位一世之雄,當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東渡長江,準備一舉殲滅孫劉聯軍,成就統一中原的霸業,可以想像他當時是多麼的意氣風發!可是,縱使是歷史上再偉大的人物,也會隨年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更何況是客人和東坡這類與漁翁樵夫作伴的小人物呢?這種「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的恐懼,是千百年來人人共有之情,就如東坡,他身懷宰相之才,正值中年這個黃金歲月,卻被貶黃州,有志難伸,客人的話正正說到他的心坎去了。

面對困境,東坡以佛道的哲理來排遣愁懷,回應中既有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氣概,又展現佛法的無常觀,這也是我抄寫《赤壁賦》時反覆品味之處。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他以水和月為比喻,江水是不斷流逝,沒有一刻是相同的,但水的本質卻不變;月亮從新月走到圓月,再歸於無,循環不息,但月亮卻永遠存在於天地之間。因此,從變化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都是無窮無盡的。就好像東坡,他離開我們差不多一千年了,他的肉身早已消亡,可是我們今天還可以透過他的詩文書法,感受到他生命的溫度,所以他的精神是長存的。

接着東坡說,天地萬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自己的東西,則一絲一毫都不會拿取,但自然界的清風朗月,是人人都可以享受都到,也不會為任何人所獨佔的。在這裏,東坡借大自然的慰藉,放下自己的失意和人世間的爭名奪利。

我在早年工作期間,常常執着一些原則不放,又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欣賞,沒有一點價值,於是很是消沉。然而,《赤壁賦》告訴我,若把我的執着放在變與不變的道理之中,便會變得很無謂。至於我所做的,自有其價值,但若我想藉此換取名利的話,就得視乎天時地利人和,不一定能如願以償。如果我能放開一點,知道自己所做的,是打從心底樂意做的,或是覺得自己應該做的,就能夠不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而可以享受做的過程,也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

就這樣,抄着抄着,彷彿聽見東坡勸慰着我,我的鬱悶也就輕省起來了。


外部連結:《赤壁賦》的全文及語譯

2 則留言:

tsmbscc 提到...

一念善,即天堂!

Vera 提到...

希望您的分享能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