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點止Opera咁簡單

書展上,我逛罷一號館,便隨指示左轉右拐往上前往二號館,在電梯間瞥見演講告示:「中西文化Crossover:中國音樂之源流」,看看手錶,開場不過十五分鐘,大概不會錯過什麼,便匆匆入場。

甫進場,就知道沒來錯。台上,古琴名家劉楚華正與觀眾分享歷代的琴譜。現存最早的琴譜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唐代文人用文字記錄下來;唐以後便發明了減字譜,把文字簡化成符號;踏入二十世紀,琴譜便依西洋的方式記錄。

續後的張宛霞更見精彩。她是來自香港的京崑演員,曾獲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一邊講解,一邊站了起來,即席示範,運用身體每個細胞表達對京崑的鍾愛和熱誠,感染了在座的每個觀眾,一闕《牡丹亭.遊園驚夢》,贏得了現場的熱烈掌聲。以下是在YouTube找到的張志紅演繹的版本: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茶糜外煙絲醉軟。
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佔的先,
閑凝眄,聽生生燕語明如翦,聽嚦嚦鶯聲溜的圓。


經張宛霞介紹,才知道中國戲曲不是西洋Opera咁簡單。中國戲曲的特性,在於虛擬性,舞台上不重道具,只靠演員的身體語言來交代場景,亦因如此,戲曲重視程式性,生、旦、淨、丑,各有各一套的念白、歌唱、造手、步履、造型、功架等等,混淆不得;而演員都是綜合型的,不但要唱功了得,其他方面也要兼顧,所以中國戲曲是表演者的藝術。

戲曲的內容,大同小異,觀眾入場不是要看故事,而且看老倌怎樣把耳熟能詳的角色活現在觀眾的眼前,跟觀眾對角色的聯想連結在一起。原來如此!現在我才知道怎樣欣賞中國戲曲。

後記:朋友的岳母是粵劇迷,他耳濡目染,看見《牡丹亭.遊園驚夢》,便向我推介唐滌生劇本、任白演出的《牡丹亭驚夢》。網上有陳寶珠與尹飛燕合唱的「幽媾」的片段:



坦白說,不論以詞藻或以唱功作比較,我覺得這個段落都不及上面那一齣崑曲優美。恕我平日少看粵劇,只會喜歡《帝女花.香夭》,選來的是任白在電影中的演出:



後來,讀報上的介紹,喜歡上唐滌生的另一力作《紫釵記.劍合釵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