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一天傍晚,老闆訓斥同事後,我因有要事,不得不冒著他氣憤衝天的情勢而敲門內進,發現他居然心情平靜──大抵大罵之後,還沒有回過氣來。他累了,沒有精力跟我談要談的正事,卻遞給我一篇張立的專欄文章《道不在語言文字》,又翻開南懷謹《論語別裁》的其中一頁給我看,說可與張立文章互讀。

南懷謹寫道:明清以來,孔孟的儒家被限制為「朱熹的孔子思想」。南懷謹本來就對《易經.繫辭上》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拳拳服膺,完全反對那種「定於一尊」的學術思想。與張立的文章對照,我想老闆是想跟我說:做什麼事都「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擺脫其教條,領會其神髓,真正悟其道理,方可上陣打仗」。

張立的文章,談雍正,談語言文字,談道,談黃霑,的確很有意思。全文如下:

《道不在語言文字》 張立 信報 2006/11/22

有羅大經者,江西吉水人,宋代進士。他的論述,被雍正皇帝收入自編的《悅心集》。雍正好學,將古人好的文章詩話編成書,放在案頭,隨時翻閱,《悅心集》正是當年放在桌上的書。

羅大經有這麼一段話,頗有意思。他說「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香,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

無論佛家、道家,都一再告誡後來的學者行者不要執於語言文字,就是因為「道」超出語言文字之外。語言文字講不清,就有如「繪花者不能繪其香,繪泉者不能繪其聲」。

道不在語言文字,但道也不離語言文字,離開了語言文字這一載體,無法傳承學習入門。

多少年來,要麼掉進文字陷阱,成為句下死,要麼天馬行空,成為外道,不知幾許人,真正「不落兩邊」,在中道突圍而出者,少之又少。

筆者談這些,是因為想起了黃霑兄。時間過得真快,他逝世兩周年了,他逝世前我們曾同上雲居山,在唐代遺風的真如禪寺禪堂內,晚上坐過二枝香。當晚在山風呼嘯的木板房中,我們就曾討論上述話題,對於完全未接觸者,可能玄一點,但禪宗道理,通世間一切法,其實做任何學問,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擺脫其教條,領會其神髓,真正悟其道理,方可上陣打仗,這是一樣的。「盡信書,不如不信書」。霑兄思維敏捷,外圓而內方,以佯狂掩其風骨,為不可多得之人物,有益於宗門餘風。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跟這樣有意思的老闆工作,太讓人羨慕了!

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