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走過天水圍的十二年

天水圍的黃昏(攝影:文心) 家住天水圍,已經十二年了。當初,跟人家說天水圍,大家茫然不知是什麼地方;今天,跟人家說天水圍,大家的嘴角不期然泛起尷尬的笑容,彷彿在說:「噢,就是那悲情城市!」我不知該對哪個回應更感難過,但肯定的是,當日從繁華的港島東遷入新界西北,我始終未感懊悔。

天水圍地方空闊,在窗外、屋外,甚至在巴士站,只要你肯抬起頭,總會找到一片青天。天藍樹綠,雲白風清,在今天的香港越來越罕有,但對於天水圍的居民來說,卻算不上奢侈品。

另一個「日常品」就是公園,它們遍佈公共和私人屋苑之內、屋苑與屋苑之間、中小學附近,數目之多,在全港之中無出其右。白天,主婦在公園聊天晨運,老人家賞花看樹,小孩子在遊樂場玩;晚上和假日,上班族在這裡緩步跑、打球健身。

至於最為人所垢病的交通問題,隨著大欖隧道的落成與西鐵的通車,其實已大有改善,現在可以直達港九新界各處,而車程均為一小時上下。當然,對比四通八達的太古城或九龍塘,不可相提並論。然而,在我初遷入之時,從讀書到初就業的整整四年,每天出入天水圍,只可經屯門公路,可是公路的設計根本沒預料到西北區的人口會如此迅速增長,於是公路不勝負荷,堵車之事,無日無之,兼而意外頻生,事故連連,如大石滾落之類。要避開吉凶難料的屯門公路,唯有多花時間和金錢,取道上水,然後再轉乘九鐵折回市區。

只因為曾經深受其苦,今天才能體會到「苦盡甘來」的甘甜。

註:原文刊載於2006年9月23日的《明報》副刊「自由談」。因投稿有字數限制,未能盡興,於是據該文鋪寫本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