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無月可賞賞月詩

丙戌年三月十五於墾丁
(攝影:文心)
今天是迎月夜,可是風球凡亞比帶來了連場大雨,灰濛濛的厚雲把月光重重圍困。天文台說,這個中秋節「無月可賞」。

曾經有個疑問:每月都有月圓之時,但為何我們偏要在八月十五日來慶祝呢?有一段時間,身邊常帶着相機,隨時把月色拍下來。日子久了,比對一下,果然中秋的月亮最大最亮。

遠的不說,上星期初月乍現,下班回家,在落車的一刻,抬頭一望,一輪彎月,掛在不遠的天邊,宛在眼前,霎時有說不出的驚喜,果然是八月的月光。

雨雲敝月的晚上,既然無月可賞,就讓我們翻翻書,讀讀古人的詩文,讓月光在我們的朗讀之下,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選來的一文一詩,都不是中秋詩,也無關月圓月缺,但明月作為一個意象,在呈現作者心境的功能上,佔有重要的角色。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謫居黃州第四年所寫的。在黃州,他以罪臣的身份過着不甚得意的閒居生活。這篇82字的短文,似是信手拈來的作品,新奇而鮮活地刻劃了月夜的景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透過一個生活片段,流露了他在貶謫期間自我排遣的心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東坡最後的幾篇作品之一。被貶海南三年,蘇軾終於遇赦召還,北歸途經瓊州海峽時,連日的風雨突然停止,雲散月明,一派藍天碧海景象。詩中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寄寓了東坡堅持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典出《世說新語.言語篇》:
司馬太傅齋中夜坐,于時天月明淨,都無纖翳,太傅歎以為佳。謝景重在坐,答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


蘇軾借用其意,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潔,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敵的誣陷攻擊則如同蔽月的浮雲、連綿的風雨,早晚終會消散。

前人讚賞東坡,多說他「豁達樂觀」,我倒以為,東坡之所以難得,是他在厄運之中,沒有全然消沉下去,仍能看到人間的光明。他的詩文,如同一輪明月,在黑夜之中,光照千百年,一直溫暖後人的心。

1 則留言:

文心 提到...

昨夜居然給我看到朦朧的月色!到了十時左右,月亮更在雲層中露出面來,皓月當空,好開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