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Stella So和黃照達以後,終於輪到幾米了。幾米,是我心愛的台灣繪本作家(台灣稱圖畫為主、文字為副的作品為「繪本」)。
第一次知道幾米這個人,是從朋友間流傳而來的電郵。起初,不知道他的身分,不知道他的故事,但很喜歡他的畫,是一種解釋不了的喜歡。
他的畫,天馬行空,色彩濃重,畫工細密;他的文字,簡單動人,字裏行間滲透出淡然的哀愁。簡言之,幾米的好,是讓你在冷漠的都市中找到溫暖;或者倒過來說,他的畫,帶着淡淡的蒼涼,卻不會令你失卻希望。
後來,從報章和電台的訪問得知他原來在廣告公司工作,過了十二年,決定自立門戶,誰不知就在這時候給檢出患上血癌。在那段隔離治療的孤單日子裏,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累積了創作的靈感。病癒後,以四十歲之齡,出了一本又一本的漫畫書,成為台灣人氣最高的繪本作家。
在幾米眾多的作品之中,我最喜歡的,是《月亮忘記了》:
喜歡《月亮忘記了》,不僅是因為畫面,也不僅是因為故事,還是因為月亮對於我,有一份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它吸引我愛上明月詩,也愛上了幾米的繪本。曾寫過一篇《明明如月》,細述當中的因緣。
另一本討我喜歡的作品是《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向右走》吸引之處,不完全在於對愛情的刻劃:尋尋覓覓半生緣,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幾米以愛情的包裝,反映了現代人的冷漠、固執、心靈空虛。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住在都市中的同一幢大廈裏,卻因彼此習慣不同,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碰不上面,幾乎錯失了一段緣份。他們平日的生活,與熙來攘往的人潮沾不上半點關係,撫慰他們心靈的,似乎只有偶爾踫見的那頭貓、那頭狗,以及不諳世事的嬰兒。
跨媒體的藝術轉換,像把小說變成電影,效果好壞難料,如《哈利波特》的電影系列,簡直是一場災難,但《魔戒三部曲》卻出奇意外的超水準,所以除非好評如潮,否則我不多看這類電影,因此沒看過《向左走、向右走》的電影,至於《星空》呢?難說了......
電影《星空》把英文名字改為"Starry Night",跟梵谷的名作同名。究竟電影的創作運用了梵谷什麼的元素呢?又或者幾米下筆時,可曾起過梵谷,又或受到他什麼影響沒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