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詩來詩往話杜甫

在詩詞中,常有摘取或化用前人文句的做法,藝術上稱為「用典」。

因為用典而交上朋友的,大抵是兩人都喜歡用典對象的詩人。葉嘉瑩繆鉞便是一例。

《靈谿詞說》是葉嘉瑩與前輩學人繆鉞共同著述的詞話。在書序中,葉回憶兩人相識相知的經過,並記錄兩人所作的酬答詩。

兩人詩來詩往,緣起於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二:

明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八首卷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茄。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葉嘉瑩生於二十年代的北京,神州變天後,與夫婿遷往台灣,後到了美國定居。她回憶說,就當時的環境,不敢奢望有生之年,可以回故鄉去,故在國外教書,每次教杜甫《秋興八首》,想到杜甫滯留蜀地,未能回到他心繫的長安時,便有切身之痛,涕泗縱橫。

世事如棋,1977年葉嘉瑩終於可以回國,她雀躍得很,寫了一首絕句:

天涯常感少陵詩。北斗京華有夢思。
今日我來真自喜,還鄉值此中興時。

後來1981年在杜甫草堂學術會議中,葉嘉瑩提交了論文,並唸了這首詩,與會者中有她一向仰慕的學者繆鉞。繆鉞對這位後輩,欣賞有嘉,寫了一首七律送給她:

相逢傾蓋許知音。談藝清齋意萬尋。
錦里草堂朝聖日,京華北斗望鄉心。
詞方漱玉多英氣,志慕班昭托素襟。
一曲驪歌芳草遠,淒涼天際又輕陰。

於前輩的賞識,以知音相許,葉嘉瑩既驚且喜,她寫道:「回想自己平生飄泊,卅載天涯,進無師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雖曾以極大的毅力,堅持讀書、寫作之事,然而每至夜深人靜,讀書有心得而無可告語,寫作有疑難而無可商略之時,亦難免不深懷孤寂之感;昔陶淵明有『欲言無予和』之嘆,每一讀之,未嘗不慨然自傷,而今以憂患餘生,何幸竟能得遇素所欽仰之前輩學人,而且對我之知賞愛勉淳懇備至如先生者,這實在是我平生中極大之幸事。」於是,她回報了繆鉞一首七律:

稼軒空仰淵明菊,子美徒尊宋玉師。
千古蕭條悲異代,幾人知賞得同時?
縱然飄泊今將老,但得瞻依總未遲。
為有風人儀範在,天涯此後足懷思。

文學的世界從來不會讓人失望。曾在《世途多險思工部》中寫道:「在詩中,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有的悲傷,古人都曾經歷過、體驗了,那種『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無法名狀的痛苦,他們一字一淚、一行一血掏出心來書寫,化而為詩。然後,當我們發現自己的遭遇不是唯一的,自己的感受不是孤獨的,霎時,豁然開朗起來。」葉嘉瑩在她最艱難的時候,從杜甫的詩中找到慰藉;而她與知音人又因為杜甫而相遇,並引杜詩互相酬唱,更玉成《靈谿詞說》一本書的誕生,詩哉美矣!

延伸閱讀:
.重溫2003年葉嘉瑩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十場講座(按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