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明明如月

朋友問我為什麼總是寫月亮?我但笑無語。

月亮是大自然的其中一份子,月圓月缺是天文現象。我們的祖先不一定不明白箇中道理,但在那遠古的大地上,沒有不夜城,沒有徹夜的大光燈,在黑夜裏,能夠安撫無眠的人的心,惟有一鏡明月。

我們反覆透過明月表達情感,使明月成為一個「圖騰式」的意象,傳遞人與人之間思念的真情。
  • 在第一部民歌彙編《詩經》,收集了陳國(約在今河南省舊開封以東至安徽省舊毫之間)〈月出〉,全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第二、三句寫所思念的對象的動態神韻,「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末句寫詩人不寧靜的心情,「勞心悄兮」、「勞心慅兮」、「勞心慘兮」。一唱三歎,餘味無窮。
  • 被譽為「五言之冠冕」的《古詩十九首》,以質樸直率的語言,寫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其十九的〈明月何皎皎〉表達遊子久客思歸之情,「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月明夜靜,對影寂寥,憂愁之感,忽從中來,始而攬衣徘徊,繼而出戶徬徨,終而入房泣涕,情景如畫,意味深遠。
  • 詩仙李白《月下獨酌》中以奇幻的想像力,把明月當成朋友,舉杯邀飲,同歌共舞,互訴衷腸,以排遣寂寞之情,卻更形孤獨之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而在明月懷人詩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蘇軾《水調歌頭》,最後五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千古至文,儘管世事無常,我們未必能與所親所愛的人時常在一起,但只要思念之心仍在,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透過普照大地的明月,把兩顆心連接在一起。
當然,明月的意義內涵並不止於思念,也有對天地無窮無盡的探求。

  • 初唐張若虛生平不詳,存世的詩作只有兩作,其中一首便是被盛讚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它把寫景、抒情及哲理共冶一爐,其哲理部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雖對有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頹廢,也不絕望,因為詩人知道,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更何況人的精神思想,可留傳後世,與天地並生,與萬物齊一。
  • 李白詩中的明月意象繁多,值得深入探討,這裏且再摘錄他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既然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恒。
  • 武將出身的辛棄疾,有別一般的詞人,以屈原《天問》的體裁,寫了一首《木蘭花慢》,整闕詞幾乎全用問句,向月亮提出人們心中的疑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了?)「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飛鏡無根誰繫?」(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繫住了?)「姮娥不嫁誰留?」(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月宮中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月又為什麼會變成月牙呢?)通篇想像奇幻,打破詠月詩的常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妙趣橫生。

朋友問我,寫月亮可否不寫得那麼「高層次」?我才不「高層次」,不過是用沒那麼現代、沒那麼「香港」的語言千百年來寫人們的同有之情。真的是「同有之情」嗎?且看紅遍兩岸四地的台灣繪本作家幾米《月亮忘記了》


也許影像才是現代人表達情感的語言,但在意象的運用上,還是要與文化傳統有一個承先啟後的關係,才更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明月的盼望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經.陳風.月出》

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首詠月詩(賞析按此),借皎潔明月寄託詩人對情人思念之情,成為後世詠月懷人詩的濫觴。

風雨過後,八月十七,皓月當空,雖已有點不圓滿,但終究沒有辜負人們等待中秋明月的熱情。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遭日本非法扣留18日後,終被釋放,今天凌晨由國家派出的包機接返回國(詳見專題報導)

今天凌晨,月亮依照它的運行軌道,於五時左右,落在我房間窗外,月光四灑,灑落一床光芒,柔柔地喚醒了我。

我緩緩張開眼睛,明月在上,「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閉上眼睛,「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明月在上,我能否有這樣的祈願?

願普羅百姓能夠同享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成果;
願蒼生黎民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安居樂業,不用荒廢農地,流竄大城市當民工,做城市的二等公民;
願天下學童可以安心學習,免於學校倒塌之虞,不用再周遊流動教室,以知識改變世代貧窮;
......

那天我中國展步,何時睡獅吼響驚世鐘,衝天開覓向前路,巨龍揮出自我。
要中國人人見歡樂,笑聲笑臉長伴黃河,五千年無數中國夢,內容始終一個。
要中國人人每一個做自由樂暢幸福我!


(《中國夢》,黃霑填詞、羅文主唱,視頻片段按此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無月可賞賞月詩

丙戌年三月十五於墾丁
(攝影:文心)
今天是迎月夜,可是風球凡亞比帶來了連場大雨,灰濛濛的厚雲把月光重重圍困。天文台說,這個中秋節「無月可賞」。

曾經有個疑問:每月都有月圓之時,但為何我們偏要在八月十五日來慶祝呢?有一段時間,身邊常帶着相機,隨時把月色拍下來。日子久了,比對一下,果然中秋的月亮最大最亮。

遠的不說,上星期初月乍現,下班回家,在落車的一刻,抬頭一望,一輪彎月,掛在不遠的天邊,宛在眼前,霎時有說不出的驚喜,果然是八月的月光。

雨雲敝月的晚上,既然無月可賞,就讓我們翻翻書,讀讀古人的詩文,讓月光在我們的朗讀之下,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選來的一文一詩,都不是中秋詩,也無關月圓月缺,但明月作為一個意象,在呈現作者心境的功能上,佔有重要的角色。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謫居黃州第四年所寫的。在黃州,他以罪臣的身份過着不甚得意的閒居生活。這篇82字的短文,似是信手拈來的作品,新奇而鮮活地刻劃了月夜的景色,「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透過一個生活片段,流露了他在貶謫期間自我排遣的心境。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東坡最後的幾篇作品之一。被貶海南三年,蘇軾終於遇赦召還,北歸途經瓊州海峽時,連日的風雨突然停止,雲散月明,一派藍天碧海景象。詩中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寄寓了東坡堅持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典出《世說新語.言語篇》:
司馬太傅齋中夜坐,于時天月明淨,都無纖翳,太傅歎以為佳。謝景重在坐,答曰:「意謂乃不如微雲點綴。」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復強欲滓穢太清邪?」


蘇軾借用其意,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潔,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敵的誣陷攻擊則如同蔽月的浮雲、連綿的風雨,早晚終會消散。

前人讚賞東坡,多說他「豁達樂觀」,我倒以為,東坡之所以難得,是他在厄運之中,沒有全然消沉下去,仍能看到人間的光明。他的詩文,如同一輪明月,在黑夜之中,光照千百年,一直溫暖後人的心。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誰不曾跌倒?

Photo of Ballistik Coffee Boy from Flickr
週日晚上,與朋友相約在尖沙咀星光大道上的Starbucks見面。

我早到,快步乘電梯到樓上天台,眼見靠近玻璃欄干的椅子已給坐滿,便把後方有點笨重的椅子和茶几搬到前面來,以便憑欄近看維港。

安頓下來,才察覺在一號風球下,不見了街頭舞者與樂隊,且天氣翳悶,空中的煙霞糢糊了維港的夜色,與六月初次在這間Starbucks欣賞到的景致,頗有落差。

朋友遲遲未見,我一邊喝着冰凍的鴛鴦星冰樂,一邊翻閱一本將要送出去的《目送》。順手一翻,映入眼簾的是一篇題為〈跌倒──寄K〉:

在我們整個成長的過程裡,誰,教過我們怎麼去面對痛苦、挫折、失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教我們如何去追求卓越,從砍櫻桃的華盛頓、懸樑刺骨的蘇秦到平地起樓的比爾蓋茲,都是成功的典範。即使是談到失敗,目的只是要你絕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頭地,譬如越王句踐的臥薪嘗膽,洗雪恥辱,譬如哪個戰敗的國王看見蜘蛛如何結網,不屈不撓。

我們拚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傷口,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麼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全文按此;要收聽龍應台深情演繹,按此

這篇文章很窩心,句句都說到我的心坎去。

誰不曾跌倒?跌倒時,朋友一個電話、一則留言或短訊、一封電郵、一句輕柔的話、一個溫暖的眼神,一次親切的陪伴,又或者一個堅實的擁抱,都支持着我,沒有真的放棄自己,就像在這個晚上,就像在這一年裏的一個個日子......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人生自是有情癡

京都春櫻(攝影:文心)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歐陽修《玉樓春》

昨晚睡得不好,早上不到七時已醒過來,但一直賴床,直到八時二十分,才到體育場緩步。對,是緩步,不是跑,跑不起來。

秋日不比夏日,雖然日光照遍整個體育場,一副熱浪逼人的兇模樣,但踏步在日光之下,卻沒有烈日當空之感。行行走走,流出汗來,倒覺暢快;行行走走,想起詩來,是歐陽修筆下的「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傷春悲秋,是文人的傳統,不過我懷疑這是宋以後的現象。同樣是春江春月,初唐詩人張若虛寫下不朽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豪氣干雲,是走向盛唐的氣度。(詳見早前網誌

文學創作有所謂「觸景生情」與「緣情寫景」之分,在這裏,歐陽修自是同意後一種,所以他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如果心頭沒事,春花秋月只是大自然緣生緣滅的一個環節而已,可是人心卻是千變萬化。
  • 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故云:「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 秋瑾慷慨就義前,揮毫書下「秋風秋雨愁煞人」,既是寫她的心跡,也寫出當時中國的風雨飄搖。

昨晚與朋友通電,話畢,一股鬱悶之氣湧上心頭,無以名狀,寫網誌以排遣之。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秋天還會遠嗎?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天特別藍,狂風暴雨的日子也特別多。

這兩天,下着滂沱大雨,雨過天晴後,可會遇上襲人的秋意嗎?畢竟,不到兩個星期後,便是中秋節。

在圖書館主辦的「生命的有常與無常」講座上(閱讀網誌),收到一張書單,這天翻閱其中一本推介書籍《生死書:死亡的生命科學》,裏面有這麼一段描繪秋天的優雅文字:

Photo of okiraku_diver from Flickr
......看見過去曾經看過的楓葉,思緒圍繞着,彷彿聽得到一樣,楓葉流動的生命呻吟之聲。

這兒的楓葉只有一年的壽命而已。有些楓葉在陽光普照的地方生長,因而有着美麗的顏色,也有楓葉來不及變色,就被風吹離了枝頭。

接近葉落時節,葉與莖連結的地方就會出現所謂的離層組織,事先做好散落的準備。之後美麗的葉子無聲地落下,我懷疑,如果聽得到楓葉一片片飄落時抒發的悲情,將是何等情景?楓葉為了隔鄰葉落所帶來的哀傷、寂寞,進而淚眼婆娑又是何等畫面?落葉的呻吟聲,會震憾了滿是楓葉的山頭吧!我還是期望楓葉只是悄然無聲地散落。

如果人類之死也是自然景觀的一部分,眺望的同時,我祈願人們的死亡是安祥而寧靜的。美麗的紅葉在秋陽下飛舞着。紅葉飄落後的樹梢,冬芽開始準備,死亡也就如此這般靜謐地進行着。......

閱讀全文......

DIY香薰香皂

昨日餐聚,一眾友人紛紛抓緊機會,順道採購Fair-and-Healthy健康有機且推動公平貿易的產品。

看見朋友最新引入護理產品,包括香皂、洗手液、洗面膏等,均以特純精華油製成,香氣撲鼻,配以精品一樣的罐兒盒子,實在非常誘人,而我是掙扎了很久才忍住不買。

皆因家中的精油手工香皂還沒用完。這些是我母親節前夕參加Love & Care工作坊親手做的,是送給媽媽的禮物。


精油手工香皂的製作過程,前半部像做化學實驗,後半部像做甜品。

說它像化學實驗,是因為香皂是哥士的與油脂的結合品。哥士的(Caustic Soda,學名氫氧化鈉NaOH)是具腐蝕性的強鹼化學品。我們分別把哥士的和椰子油加熱,要遵從嚴謹的份量和熱度規定,才能成功產生「皂化反應」,打勻混合。最後,把乳狀物倒入模具內,加入香薰油和護膚泥,這步驟便隨意多了,像做甜品似的,這個一半綠泥,那個一半粉紅泥......

拿回家以後,還要風乾一個月,才可以使用。後來,媽媽只取了兩個有顏色的,把兩個白色香薰油的留給我。於是,香皂就在我的房間裏,直到昨天想起它們。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小妹離家寄宿去

閱讀龍應台《目送》
妹妹是本屆大學新鮮人,如她所願,順利獲派宿位,更給編配一間向東的海景房間,而同房又是一名看上去清純文靜的內地生,她果然是深得幸運女神的眷顧。

妹妹比我小很多,她手抱大的時候,曾帶她去看醫生,醫生問我:「第一胎呀?」這個故事一直是我們家最逗趣的笑話。

自她出生以來,我都不能完全只當她的姊姊,更多的時候,是情不自禁當上「小媽媽」的角色,教導她、教訓她。在爸媽和她爭吵時,充當和事佬兼裁判;在她遇事答不上或不願回答時,搶着替她解決,為她為圍。但,我真的幫了她嗎?我明白她嗎?

她第一次填寫大學志願表,我一連給了好幾個學系/學科的名字,於是她說,這份表格是把我的志願跟她的填在一起。高考前,她把我給的建議全剔除掉,因為她不想唸那些學科。我沒有把自己喜惡加諸她身上的意圖,但我還是從自己出發,向她灌輸我的價值理念。

到了第一學期選科,真虧校方想得出一連串夾雜選擇與局限的「遊戲規則」,看着她在電腦前左挑右選,「頭都痕埋」,便安慰她說,與我同期的同學要一個接一個學系排隊簽選科表,她卻回答說,這個選科系統「好廢」。與我一代相比,我會慶幸她們不用再為選科而日曬雨淋,身水身汗通山跑;但她們煩惱的是,想選的科目已滿額,可供選擇的,卻與自已的時間表相撞,改了又改,還是餘下很多學分選不上。科學進步了,但她們與前輩學生的煩惱依然一樣!

從小,妹妹就在我們三個大人的關切目光、叮嚀細語下成長,可想而知,她是多麼希望展翅高飛。現在,她離家寄宿,開展她獨立忙碌的大學生涯,與背景各異的宿友打交道,我心底不能說沒有擔憂,也有許多許多的不捨。

可是,縱然不捨,我還是要放手;縱然擔憂,我還是要相信她的自理能力;縱然千個萬個縱然,我只可以遠遠地站在她的背後,默默地關注她。若然她回頭,我可以及時向她招手,送上我無限的支持;若然她沒有回頭,我依然為她祈禱,衷心祝福她,繼續向前走,昂然地......

閱讀全文......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天籟之聲


覺得這一首《綠度母心咒》如何?演唱者Ani Choying Drolma聲調平穩,歌聲蘊含一種純淨和詳和,讓人仿似看到一度靈性的光芒。

Ani生於1971年的尼泊爾,13歲進入喜瑪拉雅山下的藏傳佛教尼姑庵修行,跟從Tulku Urgyen Rinpoche學習,並成為出色的唱詠者。有感當地的婦女教育不受重視,過於落後,於是成立了Nuns' Welfare Foundation of Nepal,並於2000年創立Arya Tara School,教授8-23歲的尼姑,設有佛教哲理、藏文、英文、數學、電腦、自然科學等課程。(詳見Ani的官方網站

以下這一首是藏文版的《大悲咒》,我很喜歡,已把它轉為MP3,放在手機裏,隨時隨地都可以聽到,平靜心情。


而這一首相對輕鬆的音樂,是尼泊爾的經典歌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