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大自然的其中一份子,月圓月缺是天文現象。我們的祖先不一定不明白箇中道理,但在那遠古的大地上,沒有不夜城,沒有徹夜的大光燈,在黑夜裏,能夠安撫無眠的人的心,惟有一鏡明月。
我們反覆透過明月表達情感,使明月成為一個「圖騰式」的意象,傳遞人與人之間思念的真情。
- 在第一部民歌彙編《詩經》,收集了陳國(約在今河南省舊開封以東至安徽省舊毫之間)的〈月出〉,全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第二、三句寫所思念的對象的動態神韻,「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末句寫詩人不寧靜的心情,「勞心悄兮」、「勞心慅兮」、「勞心慘兮」。一唱三歎,餘味無窮。
- 被譽為「五言之冠冕」的《古詩十九首》,以質樸直率的語言,寫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其十九的〈明月何皎皎〉表達遊子久客思歸之情,「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月明夜靜,對影寂寥,憂愁之感,忽從中來,始而攬衣徘徊,繼而出戶徬徨,終而入房泣涕,情景如畫,意味深遠。
- 詩仙李白在《月下獨酌》中以奇幻的想像力,把明月當成朋友,舉杯邀飲,同歌共舞,互訴衷腸,以排遣寂寞之情,卻更形孤獨之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而在明月懷人詩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蘇軾《水調歌頭》,最後五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千古至文,儘管世事無常,我們未必能與所親所愛的人時常在一起,但只要思念之心仍在,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透過普照大地的明月,把兩顆心連接在一起。
- 初唐張若虛生平不詳,存世的詩作只有兩作,其中一首便是被盛讚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它把寫景、抒情及哲理共冶一爐,其哲理部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雖對有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頹廢,也不絕望,因為詩人知道,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更何況人的精神思想,可留傳後世,與天地並生,與萬物齊一。
- 李白詩中的明月意象繁多,值得深入探討,這裏且再摘錄他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明月萬古如一,而人類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既然無法改變這一自然規律,因此就更應當珍惜今生的點滴光陰,在瞬間把握永恒。
- 武將出身的辛棄疾,有別一般的詞人,以屈原《天問》的體裁,寫了一首《木蘭花慢》,整闕詞幾乎全用問句,向月亮提出人們心中的疑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可愛的月亮降落到什麼遙遠的地方去了?)「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裏的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方升起?)「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是不是天外空空蕩蕩無涯無際,一股大風把明月送走了?)「飛鏡無根誰繫?」(月亮無根懸在空中,是誰把它繫住了?)「姮娥不嫁誰留?」(月宮的嫦娥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在月亮通過海底的時候,本來就會游水的蛤蟆固然無妨,那玉兔不通水性,又怎麼辦呢?)「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如果月宮中順利渡過大海,沒有發生任何問題,那麼圓月又為什麼會變成月牙呢?)通篇想像奇幻,打破詠月詩的常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妙趣橫生。
朋友問我,寫月亮可否不寫得那麼「高層次」?我才不「高層次」,不過是用沒那麼現代、沒那麼「香港」的語言千百年來寫人們的同有之情。真的是「同有之情」嗎?且看紅遍兩岸四地的台灣繪本作家幾米的《月亮忘記了》:
也許影像才是現代人表達情感的語言,但在意象的運用上,還是要與文化傳統有一個承先啟後的關係,才更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