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啟蒙讀物

一位退休老教授曾說,如果有辦學團體能把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引入學校課程之內,這所學校必深受家長歡迎。

當時我的理解是,「港孩」多讀古書,知書識禮,便不會變成家中的「小霸王」,但卻沒有深究什麼是古代的「蒙書」。

後來翻資料得知,以前私塾「開蒙」,必先學「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後再學《弟子規》、《幼學瓊林》、《朱子家訓》、《千家詩》、《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聲律啟蒙》、《文字蒙求》、《增廣賢文》等初級讀物。

對「三百千」已有所認識,於是在書店買了一本《幼學瓊林》,它包羅萬有的內容,令我着迷,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衣食住行、鳥獸花木、神話傳說等,幾乎囊括過去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識與詞彙。如〈地輿〉:

北京原屬幽燕,金臺乃其異號;南京原為建業,金陵又是別名。
浙江系武林之區,原為越國;江西是豫章之郡,又號吳皋。
福建省隸七閩,湖廣地名三楚。
東魯、西魯,即山東、山西之分;東粵、西粵,乃廣東、廣西之域。
河南在華夏之中,故曰中州;陝西即長安之地,原為秦境。
四川古稱為蜀國,雲南漢置滇池;貴州僻處蠻方,荒服舊為黔地。
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之謂五嶽;
饒之鄱陽,湘之青草,巴之洞庭,潤之丹陽,蘇之太湖,此之謂五湖。


熟讀此段文字,則中國的地理形貌可知之大要,而且《幼學瓊林》是以駢文寫成,全書對偶,背誦容易。書本在傳授知識之餘,還會講解成語典故,化育兒童,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如:

問捨求田,原無大志;經天緯地,方是奇才。
空中起釁,謂之平地風波;獨立不移,謂之中流砥柱。……
事先敗而後成,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事將成而終止,曰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淄澠之滋味可辨,涇渭之清濁當分。
泌水樂飢,隱居不仕;東山高臥,清節可風。……
路不拾遺,由在上之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之有聖人。

(同見〈地輿〉)

朋友參加了一個佛教組織,他們講授《弟子規》,朋友很喜歡,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找來一看。原來《弟子規》很簡短,跟《三字經》一樣,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如同歌謠,讀起來琅琅上口。

《弟子規》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大綱,寫成一篇關於兒童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的文章,教曉孩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應有的禮儀及道德規範。

在「信」綱目之下,有以下幾句: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這些警語,不僅對兒童,甚至對成人,也是當頭棒喝。近年,中台和東南亞地區的教育界人士開始把《弟子規》帶入課堂,儘管引起不符現代潮流的質疑,但受教的學生幾乎一致反映:得益匪淺。

「蒙書」講述的是聖人之道,但它們更像慈母溫柔的叮嚀,循循善誘,希望孩子踏上正途,做個有品德有學問的人。當今父母要求小小孩童學會十八般武藝,要贏在人生起跑線上,卻不曾深思過,孩子的品格操守、堅毅憤發的心,才是他們美好人生的真正支柱。在這方面,古代「蒙書」正閃爍着它們的智慧。


沒有留言: